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庆阳香包

庆阳香包是甘肃庆阳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又称为“绌绌””耍活子”。它是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造型,内芯填充上丝绵和香料的刺绣品。庆阳香包多以原始图腾为主题,以历史纹饰为主要内容,其外形简单质朴,但不失美观和多样,给人一种原始的生机和蛮荒韵味。每当端午佳节,庆阳人民就会佩戴香包来祈福避祸,表现了人们对祈求福寿安康,爱情幸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二)环县道情皮影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环县道情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相传产生于宋代,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它是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华皮影之大成,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艺术。

(三)庆阳剪纸

庆阳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是以广大劳动妇女为创作主体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形式。它有前塬和山川两种主要风格,山川剪纸造型古朴,剪法粗放,内容上沿袭了原始图腾的纹饰图样,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艺术符号和阴阳哲学思想;前塬剪纸讲究工整对称,线条细腻流畅,作品以历史传统内容和生活装饰图案为主,现实性较强。庆阳剪纸显示出鲜明的艺术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实用性,它反映着陇东农耕文化的人文历史特征,在文化交流中起着纽带作用。

(四)庆阳唢呐

庆阳唢呐又叫“陇东唢呐”,是一唢呐为主秦的民间吹打乐,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于庆阳当地的民俗活动建立起了不可分割

的血肉联系,每当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等

民间活动为其助兴。唢呐从明朝传入陇东,就成为陇东人民抒发感情,呐喊生命,传承民间乐曲的一种基本的乐器。

(五)窑洞营造技艺

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中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位于庆阳市的董志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被誉

为天下黄土第一厚,为营造窑洞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