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夕
七 夕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称“七夕”。
传说在每年“七夕”,“牛郎”与“织女”都要走在喜鹊所架的桥上,渡天河(银河)而相会。宋代罗愿的《尔雅翼》,记载了历来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涉秋七曰,鹊首无故皆秃。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喜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这里所说的“河鼓”就是牵牛(牛郎),“汉东”即为银河之东。民间故事还说,喜鹊的头所以会秃了,是因为天帝发觉他们去架桥,所以拔了它们头上的羽毛。这就更加表明天帝的残酷和喜鹊对织女、牵牛的无限同情。
怎样算是“波河”呢?说是看到天河白气奕奕、光耀五色,就是织女在渡河。这情景,除非幸运几,一般人是看不到的。若看到时乘机下拜,求富、求寿、求子,可以得一样,但不能兼求,经过三年,就会得到;也有人说,织女渡河,天门大开,若在这时拾一块砖抛向天空,落下来就是金砖。当然这些纯是迷信之谈。
七夕时看天河,据传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就是天河明显,这一年收成就好,粮价就低;天河晦暗,这一年收成就不好,粮价就贵。有的地区,还合钱在这一晚做“青苗会”祈谷。因而在诗歌里,也有“天河司米价”之句,这也表明了古代的人们对看“天河”的重视。
七夕话题,以牛郎织女故事为最普遍。
牛郎织女的神话,在我国很早就有了。与故事有关的天河,即云汉,见于《诗经》:“彼云汉,为章为天。”关于这故事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汉应勘撰的《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虽然没有提到牛郎,但已明记她和牛郎鹊桥相会了。最早提到牛郎的是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里面有一则故事写桂阳(今湖 南省郴县)人成武丁,由于常年修炼,已得 仙道,他于七月七日奉天帝之命召回天宫,说是因为这天晚上织女将会牵牛,竟说得活龙活现,仿佛真有其事一般,可见齐梁时牛郎织女故事已深入人心。
以上各书记叙的牛郎织女故事,多不完整。直到明代再应京所撰的《月令广义。七月余》别
说》,才有比较完全的记我。即是如下这一段,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杆劳钱。 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规西奉牛郎。嫁后遂废织红。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这故事反映了在男耕女织这种自然经济社会里,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感情和对好逐恶劳思想的批判。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故事是经过封建文人有意篡改的,一方面是给残暴的天帝涂脂抹粉;另一方面也是歧视妇女,加重妇女的罪戾,属于糟粕的部分,不可取。
牛郎织女的神话,近代流传于民间的,要远比古书所录的丰富和健康。据民间传说:牛郎是人间一个不幸的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嫂不贤,被迫分家出来,靠一条老牛自耕自食。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生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愤万分。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遂触断头上的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登上牛角船,腾云追去。眼看快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金簪,在天空一划,裂出了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与织女无法过河,只有在河东河西遥望对泣。他们的坚贞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一时飞来,用身上五彩的羽毛,化成一座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奔上彩桥,在天河上相会。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和织女在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上会面一次。
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神话故事,不仅使人们难以忘怀,而且也使人们对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产生了很大兴趣。
在天文学上,牛郎星也叫河鼓二,位于银河的东面,它两旁的两颗暗星,恰似牛郎挑的担子,因此我国民间又把它们叫做“扁担星”。织女星在银河的西面,它旁边的四颗星组成了一个织布梭子的形状。这两颗星,“一河”之隔,看来相会并不难,可是实际上它们之间相距16光年(每光年约9万4千亿公里),共约有150万亿公里远,这样遥远的路程,牛郎就是乘坐和光速一样快的宇宙飞船去看望织女,也得用16年的时间,一夜之间根本不可能相会。
按照国际统一的星座划分,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它是天琴座最亮的星,叫做天琴座a;牛郎星属于天鹰座,它是天鹰座最亮的星,叫天鹰座a。天琴座和天鹰座都是夏季星空中的著名星座,牛郎星和织女星又都是夏季星空中的著名恒星。
牛郎织女在传说中是夫妻,可是论起牛郎星和织女星来,“他们”的“婚姻”却是不相称的。织女星的直径有8个太阳直径那么大,是一个高大、粗壮的“妻子”,而牛郎星的直径只有太阳直名 失传的1.6倍,是一个矮小、纤弱的“丈夫”。织女星总 《连的体积是牛郎星的6.5倍。 银
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表面温度都比太阳高,牛郎 可星有8,000°℃,织女星有11,000℃,太阳只有 但6,000°℃。它们发出的光也都比太阳强,牛郎星的 泪光是白色的,比太阳强八、九倍;织女星的光是蓝 责白色的,又比牛郎星强六倍。因为牛郎星距离地球16光年,织女星距离地球27光年,离我们实在太远了,所以人间只接收到牛郎、织女星微弱的光和热。如果把牛郎星或织女星换到太阳的位置上,那人类在地球上就难以生存了。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有不少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词,其中最著名的是古诗《迢迢牵牛星》、唐诗《秋夕》和宋词《鹊桥仙·纤云弄巧》。
试看《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佚名。《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古诗,本是后代人对于古代诗的普通称谓,如汉代人称《诗经》为古诗,六朝人也称汉魏诗为古诗。汉诗中有一批诗,流传到梁、陈时代,不但“不知作者”或作者“疑不能明”,而且连题目也失传了,对于这些诗,编集者便一概题为《古诗》。《迢迢牵牛星》一诗,全篇的意思是:“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在相思中摆动着她纤弱的手,又无可奈何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虽然她整日地织,但由于心不在焉,始终织不成好布匹,唯有独自流泪悲哀。银河水很清,而且也不深,但谁知相会要走多少路程?面对绿波盈盈的水浪,牛郎和织女只能含情脉脉地相视而不可会话。”全诗准确细致地刻画了织女望牵牛的恋情,实际上借此故事,写夫妇离别的愁思,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乞巧”,就是妇女们向织女乞求智巧。古代 时,每届七夕,妇女们开展乞巧活动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卜巧”,即卜问自己将来是笨是巧,能巧到什么程度。据《开元天宝遗事》讲,唐玄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华清宫夜宴时,宫女各以小蜘蛛放在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或结网疏密,或网是否圆正,来卜得巧没有。有网、密结、或圆正,是得巧。另一是“泡巧”,在农历六月,就用井水浸豌豆或绿豆,闭之使不见天日,只几天换一次水。到七夕,苗生约近尺,亭亭可爱,就用红纸条束苗腰,和清水盆一同放在亭园里。礼拜双星后,妇女各用手拗苗端数分,抛浮水上,经过轻寒夜露,水面结成薄膜,到第二天日出前,如水底反映的苗影细长,形如针,就是织女已把智慧赐予了;粗短,就是没得巧。又一说:影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是得巧,否则未得。简易的方法也可改豆苗为黍苗,削成针形投水面;或以金、银、铁为针,投放水面均可。更神奇的,是说在夜阑更静的时候,偷偷跑到古井边或葡萄架下,屏息静听,能隐隐听到牛郎织女泣声的,就是得到了巧。望在七夕把织女的聪明智巧学到手。
在我国有些地方,民间的风俗还直截了当地把
七月七夕称为“女节”。据河南省《宜阳县志》载:“七月七夕为女节,陈瓜果,祀天孙以乞巧”;陕西省《蒲城县志》又载:“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为什么遇到这个女节,偏偏又要避它呢?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说:“织女,天女孙也”,在传说中,鉴于织女婚姻上的不幸遭遇,所以父母对新出嫁的闺女,每逢七月七夕就要接回家来,意思是为了保护女儿和女婿的幸福生活,以免天帝发觉他们长年同居,而在七夕之后强迫他们分开。
关于“七夕”的种种故事传说,美艳动人,丰富多彩,从这里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美好的心灵、善良的愿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