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个为什么62. 中国古代有街道树吗

千万个为什么  中国古代有街道树吗

在我国行道树的栽植,很早就是一项制度。《周礼·秋官司冠第五》载:“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巖,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这就说明,早在周朝就设有野庐氏的官职,专管驰道两旁树木的种植与栽培,还供给行人的住宿与饮水。春秋战国时,不少诸侯提倡在行道两旁种树,以美化环境。《左传.襄公九年》载:“襄九年,晋伐郑,杞人、倪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据后人解释说,魏绛为新军将佐,行栗者,道路两旁的栗树。《诗经.郑风.东门之埋》云:“东门之栗”。这一记载表明,早在春秋时代行道树的栽植已初具规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曾命令在道旁植树。据西汉政论家贾山《至言》中记载:“秦为驰道於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也。”秦朝以后,行道树的树种选择以适应性强、枝叶茂盛、遮荫幅度大的槐、榆、柳树为主。在隋唐时代,行道树的栽植不但规模壮阔,而且对行道树的保护也是很严格的。在唐朝还出现了一个保护行道树有功的县尉。元、明、清也都重视行道树栽植。清代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中描绘说“清时官道,宽数十丈,两旁树柳,中杂以槐。官道六百余里,两旁古柳参天,绿荫幂地,策骞而得,可数里不见烈日。”足见清代的林荫大到已有相当的气魄。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