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Indian Bread
茯苓Indian Bread
茯苓Poriacocos (Schw.)Wolf为多孔菌科腐生性真菌。别名:茯灵、云苓、安苓(见图297)。具有宁心安神、渗湿利尿、益脾和胃功能。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腹胀、泄泻淋浊、惊悸健忘、遗精、失眠等症。主产于云南、广西、湖北、安徽、湖南、福建等省(区),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有栽培或分布。
【生长习性】茯苓主要寄生在马尾松、赤松和其他松树的根部或段木上,吸取这些树木作营养。菌丝在温度15~35°C下都能生长发育,22~28°C较适宜,当温度降至5 °C或升至35°C以上,菌丝生长受抑制。土壤含水量25%菌丝生长良好,低于15%生长受抑制,水分过多菌丝会溺死。菌丝在生长中需要空气流通。
【繁殖方法】 用菌丝体和鲜菌核繁殖,生产上主要用菌丝体(菌种)繁殖。
1.选地与整地:用松树蔸(根)栽培者,于松树砍伐后的当年秋冬季,就地挖起树根周围的土壤,使根部露出地面,留4~6条粗10厘米以上、长1~1.5米的支根,其余支根砍去。留下的支根间隔3~5厘米削去树皮。
用段木栽培者,选排水良好、背北风的缓坡,坡度以10°~25°为宜。土壤以生荒、黄色砂壤填土为佳。忌连作地。冬季全垦,深翻33厘米左右,捡除杂草、石头。春季接种前再把地翻耕1次。顺山坡开长75~85厘米的窖(深宽依段木大小而定),窖间距离约40厘米。
2. 伐木备料:用段木栽培者,于秋冬季砍伐松树,用粗枝或主干经去皮留筋(间隔铲去一些树皮,留下的树皮称为筋)后,锯成70~80厘米长的段木,叠成“井”字形,等待接种。
(1)树蔸接种:先在树蔸周围撒放少量驱白蚁药,药上撒薄土覆盖,然后选1~2处树桩与支根交接部位,用刀削出新切口(大小够放菌种为宜),将菌种接种在上面。接种量视树蔸大小而定,一般1~2瓶(袋)。新接上的菌种用松树皮或塑料薄膜覆盖。最后覆土培成馒头形,周围开排水沟。
(2)段木接种:在窖底施放驱白蚁药,用泥土覆盖农药。每窖平排放2根段木,在两段木交界处的上端接种菌种,每窖接种1/3或1/2瓶。菌种上盖一小块松树皮或塑料薄膜,然后覆士6~8厘米,以不见段木为宜。每窖培土略呈馒头形。
【田间管理】接种后1个月内每周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及有无白蚁害。发现死菌者及时补种;有白蚁者及时用白蚁药喷杀。雨后及时培土,不让段木或树蔸的支根裸露。一般接种后7~
10天即可见到乳白色菌丝向段木或支根蔓延;100~120天形成菌核(结苓)。
【采收加工】 茯苓接种后8~10个月成熟。小的段木或支根先成熟,成熟一批收获一批。
将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发汗”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待水分蒸发后依上法再堆放5~6天,取出晒干或烘干,便成商品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