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节气
从一个节气,经过中气,到下一个节气,称为一个"节月”。由于地球不是按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运行的速度有快有慢。在小寒附近速度快,“节月”就短。而小暑前后速度最慢,“节月”最长。平均说来,一个节月是一回归年的十二分之一,约等于30天零12小时,
3.梅、伏、九九
梅、伏和九九是我国传统历法中24节气之外的杂节气。
梅 夏初我国江淮流域会连续出现空气潮湿、阴霾多雨或雷阵雨天气,称为“梅雨”期或“霉雨”期。实际上梅雨的开始(人梅)和结束(出梅)要看当年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定,比较复杂。我国传统历法上梅季的确定是根据江淮地区长期的经验,规定用干支纪日来推算。按照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人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这样,梅雨期即从人梅到出梅大概有一个月左右。
伏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俗话说:“热在三伏”。伏的日期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初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的叫“三伏”。从初伏到中伏总是十天;中伏到末伏,有的年份为十天,有的为二十天,这要看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来确定: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十天,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二十天。
每年三伏大概在公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这时太阳正直射地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地面吸热量大于散热量,积储热量增多;加上我国东南地区常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少雨,温度升高,因此就有“热在三伏”之说。
九九九九是从冬至日数起,每9天为一段,共9段,顺次为“一九,二九……九九”,共81天。三九约在公历1月中旬,正在小寒节与大寒节之间。在地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热少,散热却多,再加上我国常受来自西伯利亚寒流侵袭,因之难免“冷在三九”了。
本文版权归网站所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http://127.0.0.1/article-detail/WrEzD4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