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在美国

中国篆刻在美国

陈长兴

这个标题看上去有点大。详细具体地说,应该是“一个篆刻作者的作品和他出的书以及篆刻用的石料和刻刀、工具书等在美国西部凤凰城‘中国文化周’上的际遇”。读者诸君欲闻其详,请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是2015年2月12日下午到的凤凰城。赵团长带大家到一处越南人开的“火车头”餐馆品尝越南米粉。吃起来味道怪怪的,米粉中伴有豆芽菜和苏子叶,这地方没有醋,用几片酸柠檬代替,很有意思。这时,副团长杨立平发给大家每人一份当地的中文《亚美报》,2月12日的报上在“侨社活动”专栏已经报导了“北京东方元素书画院将亮相凤凰城《中国周》”,用的都是繁体字。大家看了都很高兴,也很期待。

晚上,州侨联、侨总和凤凰城侨联、侨总的东道主、侨领朋友们,在当地一家中餐馆“同顺居”设盛宴欢迎大家。席间,赵团长一一为大家互相介绍;几位侨领负责人也先后热烈致辞表示欢迎,并预祝“中国文化周”圆满成功;正举沈鹏、王瑞林、阿康等向主人赠送了书画作品;我也把托裱好了的大篆“和平颂”和楷书“厚德载物”横披赠给了主人;宴后,海南女画家刘丽颖女士乘兴挥毫,为主人当场画了一幅4尺五彩“牡丹”,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赏,最后又合影留念,才恋恋不舍,尽欢而散。

2月13日早晨7点,我们就集合乘车出发,去“中国文化周”现场。这是凤凰城市中心的一个公园,碧绿的草地上已经搭好了一排排一个个展示帐篷。我

们的两个展位是早已预定好的,共19平方米。大家齐心合力,七手八脚,挂横幅,铺桌布,拉绳子,挂作品,不到9点钟就布置妥当。大家照了集体合影,准备就绪。就等着美国人民和华侨同胞前来游览、欣赏、选购了。

9点钟开园,游人渐渐多起来,有一家子金发碧眼的美国人,有黑发黑眼的中国人,也有卷发黑肤的美国黑人……最多的还是 着队进来的学生,在美国老师和华人老师的带领下,很有秩序地从我们的摊位前走过。队伍中美国人中国人都有,孩子们都很活泼可爱,穿着艳丽的校服,叽叽喳喳,笑魇如花。他们都很好奇,围着展台看来看去,问这问那。可惜我们听不懂,这可忙坏了陈淼,被叫来叫去地当翻译,只是问的多,买的少。

我的第一位顾客是一位美国金发小男孩儿,看上去十来岁,在我面前转了半天,对我带来的“一得阁”墨汁很感兴趣,他举着一美元给我看,眼光充满希望。陈淼说:他说他只有一美元,问能不能买,我看着他眼巴巴的样子就笑着递给他一瓶,小男孩大叫一声“三克油”!扔下一美元,拿起墨汁就跑了。

有一位中国老头,说是安徽人,刚退休,来这里投奔儿子养老,喜欢书画。在我的摊位前夸我的篆书唐诗条幅写得好,篆刻作品很有功夫。临走时买了一块印石留念。他拿出5元,陈淼找给他几个硬币,他不要,说美国硬币造假的太多,不得不防。

来美国前杨立平就让我带着篆刻用具和一些印石。她让我在摊位前当众篆刻一方“中美友好”白文印。许多美国人看到这种“中国特色”,直嚷“神奇”! 杨立平跟我说,对面摊位卖镜框的一位美国青年,说他正在学习中文汉字,建议我送他一本我出的书《长青篆刻选》,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会儿,那个美国青年和杨立平向我走来,跟我握手、道谢,哇啦哇啦说个不停,陈淼说他想和您照个相。照相的时候,他拿着手机,让我们看,原来屏幕上是一行黑体汉字:“我热爱我的中国朋友!”我高兴地再次跟他握手,索性把“中美友好”印章送给了他,还送他一本《长青诗词选》,告诉他:你要学中文,这里边都有,我还要送他毛笔、宣纸,他连连摆手,说这些他有,已经太感谢了,不可以了,不可以了。然后,捧着书,兴高采烈地走了。同伴们说:您这是白送啊!我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宣扬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中国人民的豁达大度和友好情谊,是我此行的美好愿望,既定方针!

这时候,走过来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美国中年妇女,戴着金丝眼镜,专门翻看我的篆刻书,一块一块地欣赏还剩下的8块印石,还拿过篆刻刀,翻过来掉过去地看,不忍释手。我想,难道我真的碰到了一位美国女篆刻家吗?!最后,她跟陈淼说了半天:一本书,8块印石,和这把篆刻刀,她都要买。那篆刻刀,是我从北京荣宝斋花100多元买的“纳米”篆刻刀,一辈子都不用磨,好几年,已经使顺手了,舍不得卖。但陈淼已经答应了,无奈,我只好忍痛割爱,还送了她一张细砂纸和十几张彩笺宣纸。她十分惊喜,连连跟我握手道谢,说了好几句“三克油!”她走后,我问陈淼,她买去干什么用?陈淼说:她说她是专门研究印第安历史文化的教授,她要用这些刻治印第安人的历史图腾,人文标记,动植物图案等…… 我十分欣慰,我带来的“中国特色”,能让美国教授欣赏、使用,真是物尽其用,得其所哉!

下午4点钟,过来一对年青英俊又靓丽的美国青年,让我眼前一亮:好一对异国金童玉女!男青年在摊前一本一本地翻看我的诗集、篆刻选和篆刻知识问答几本书,有时点头,有时摇头,女青年面含微笑,小鸟依人般地陪伴着他。陈淼说,他说他是研究、学习中国繁体汉字的。我一听,我带来的一本《篆刻正反字典》上不都是繁体字吗?连忙拿给他看,他一看,连说“OK!”还问字典怎么查?哪是正字,哪是反字?我让陈淼一一教给他。女青年高兴地放下20美元,两个人头挨着头,看着那本“神奇”的书,欢天喜地的走了……

这就是《中国篆刻在美国》的历程简述,我只是把三天展览中有关篆刻的镜头集中在一起说了。我从中国带来的传统文化的精彩内容,都留在了美国,而且得到了欣赏、赞扬,并且都得到了重用,出乎意料地达到了我的初衷。仅从这点来说,就不虚此行!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