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知识


天体知识

1.地月系和太阳系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大行星。行星是沿着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次序排列太阳系九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每个行星有着数目不等的卫星,在其周围沿着轨道旋转,例如地球只有一颗卫星,就是月亮;火星有2颗卫星,木星有16颗卫星,等等。地球和月亮构成地月系,各个行星系统再加上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等构成了太阳系。

2.银河系和总星系

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闪烁发光的星星,叫做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有很大的质量并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太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普通恒星。大约有2000多亿颗恒星组成了比太阳系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叫做银河系。在银河系之外,天文学家观测到约有十亿个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叫做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合起来构成总星系。

3.星座

为了便于辨认天空中数目繁多的恒星,天文学家把星空人为地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称为一个星座。现代国际上通用的星座有88个星座名称很多是动物的名字,或者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例如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

4.三垣二十八宿

我国古代天文学将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垣为上垣(太微垣)、中垣(紫微垣)和下垣(天市垣);二十八宿分为四象,即

东宫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宫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宫白虎七宿:奎、娄、胄、昴、毕、觜、参;北宫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二十八宿是黄道和赤道天区,中垣在拱极星区,上垣在星、张、翼、轸宿之北,下垣是房、心、尾、箕、斗宿之北的区域。

5.朔望两弦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环绕地球旋转,绕一周约27天7时43分,叫做“恒星月”。地球连同月亮环绕太阳运行,月亮相对于太阳来说,绕地一周约需29天12时44分,这是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也就是农历一个月的平均长度。

月亮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太阳光线照射到月亮,再从月亮表面反射到地面的反射光。因此,月亮对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光亮的,而背着太阳的半球面是黑暗的。太阳、地球和月亮在空间的相对位置时刻在改变,从地球上看,月亮就有盈亏的变化。每当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中间,也就是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候,月亮以背光的一面向着地球,地球上就看不到月光,这叫做“朔”,这一天就是农历的“初一”.

朔日过后一二天,可以看到月亮亮面的一小部分,形似峨眉,叫峨眉月,以后随着月亮相对于太阳的位置的东移,镰刀形月逐渐变大,大概在朔以后七八天,当月亮距离太阳 90”时,能见到半轮明月凸向西边,日落时高悬在中天,这叫做"上弦”。再过七八天,月亮距离太阳180”时,也就是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被照亮的半球完全对着地球,人们可以见到一轮满月,这就是“望”。满月以后,月亮又逐渐接近太阳,月轮也逐渐亏蚀,成为残月,当月亮与太阳的黄经相差270*时,又可见半轮明月,只是凸向东方,此时叫做“下弦”。以后残月逐斋变窄,月亮又回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与太阳的黄经相合,又见不到月光而成为“朔”了。

6.日食和月食

朔的时候,月亮走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如果这三个天体恰好或几乎排列成一条直线,那么月亮全部或一部分遮住了太阳,就发生日食现象,望的时候,月亮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边,也就是地球处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此时三个天体几乎排列成一条直线,那么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亮的光线,月亮进入了地球的阴影区,就发生了月食。

日食可分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月食也有全食和偏食之分,但没有环食。

全球每年最多可发生五次日食,最少两次,而月食每年最多可发生三次,一般是一次或两次,也可能一次也没有。月食在半个地球上都能见到,而日食只能在较小区域内看到,所以对某一地方来说,见到月食的机会要比见到日食的机会多,而见到日全食的机会就更少了。

全食的过程可分五个阶段:初亏(偏食开始)、食既(全食开始)、食甚(地球上看到的亏蚀最大)、生光(全食结束)、复圆(偏食终了,日食的过程结束)。而偏食只有三个阶段,没有食既和生光。日食的“食分”是指太阳亏蚀的程度,以太阳直径为单位计算;月食的“食分”是月亮边缘深入到地影的距离,以月亮直径为单位。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