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荷塘和稻田
儿时的荷塘与稻田
作者张伟光
荷塘和稻田并不在我家的门口。
我出生在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在那里长大。那时的郊区也有近郊和远郊之分。近郊是居民农民混居,主要以种菜为主。
我们住在居民区。每天除了上学放学、写作业、和同学玩游戏,很少往那些村里去。按照学校德智体美劳和学工学农的要求,我们需要去生产队参加劳动,尤其是到了三夏和三秋的时候。
说是劳动,其实更多的是体验生活去了,因为当时我们还是小学生。生产队有学校聘请的校外辅导员,我们的到来给他们也添了不少麻烦。
一年级小豆包的劳动就是拔草,捡麦穗。初夏时节,地里的草也的确很多。为了不伤到庄稼和菜苗,我们都只能拔垄沟里和地边上的草。初冬的时候也到过新出生的麦地里踩过麦苗,据说是为了来年可以抗倒伏。
二三年级仍然是捡麦穗和拔草之类的活动。
春天细雨过后,空气中吹来湿润的风。有刚刚腐烂的植物茎叶的味道,还有一些新草的清香。绿油油的油菜、菠菜在地里密集地站着,春风吹来它们像大海一样起着波浪。 初夏时卷心菜熟了,阳光暖暖的照射着,脚下的土地也暖暖的了,有的卷心菜开了花,有同学做了白纸片拴在一根芦苇上在空中摇曳,招揽得蝴蝶们跟着在半空中上下飞舞。
六月的天也已经很热了,草帽遮阳还可以,但不怎么透风,所有人的头上都是汗。老师也叮嘱学生们自备水壶,但可能不够喝。有时不仅仅是口渴,也是新鲜,会趴在机井边上喝那清凉的地下水。有时离机井远,垄沟里的水也很清凉干净,用手捧起来喝也很惬意。
四五年级有了点力气了,可以去地里把收割打捆之后的麦子或稻子抱到地边上或帮忙装到马车上了。也有在雨夹雪中抢收大白菜不怕寒冷不惜力气的场面。
收麦子的季节很热,附近工厂的工人也都来支援麦收,工人们用保温桶装满了自制的汽水送到田间地头,我们看着好羡慕。有时也会遇到和蔼的叔叔把汽水分给我们喝,那感觉真是好极了。
劳动的场面热闹而繁忙,农民们也有队长、支书、拖拉机手、马车把式的分工。大家忙碌着、招呼着、呼唤着,甚至是吆喝着干活,也经常会有玩笑和小孩子听不懂的调侃。。。。。。
很佩服农民老师们的知识和技术,什么季节种什么东西,种什么东西要什么技术,他们都一清二楚。田地也整理的井井有条。
田埂清晰,阡陌纵横,麦场平整,沟渠顺畅。。。。。。
那个时期的夏秋季节,农村还真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呢:烟柳漫漫,屋舍古朴,水渠纵横,莺歌燕舞。脚下稻田中蛙鸣悠扬,头顶树梢上蝉声吱吱。蓝天白云下或有微风习习,真是桃花源一般。。。。。。
那时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快乐的!
小学生的我们经常去农村参加劳动,后来还有了半天上课半天劳动的农村分校。
草地里的青蛇,稻田里的马鳖(蚂蟥、水蛭)、各种不知名的虫子,麦收时节地里肥硕的老鼠。。。。。。
烈日,骄阳,草帽,白衬衫,学校门口集合。。。。。。。
有条件的同学中午会买根冰棍,没条件的就自带白开水,或干脆什么也不带。
稻田、机井、蓝天,田间的小路、电线杆上的喇叭。。。。。。让我们踏着夕阳归去。。。。。。
我们完全沉浸在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里,快乐着、成长着。
除了热闹开心的劳动场面,还有记忆深刻的是1976年9月9日。当时我们上小学五年级,正在地里劳动。领袖的去世让时间停止,空气凝固,白云散去,世界宁静。。。。。。虽然我们不是很懂,但是知道那是从没有发生过的最大的事情。
假期、周日,有时下午没有课,同学或邻居小孩们便约在一起,偷偷摸摸,背着家长到生产队的稻田里、地边上的河沟里 抄小鱼,抓青蛙,看水里的各种小虫,在稻田中捉蜻蜓。。。。。。路边间或还会有一两架水车。。。。。。
马路上车很少,甚至没有车,我们走在发烫的柏油路上,或走着,或小跑着,或光脚,或烫脚了又把鞋穿上。忘了回家会不会挨说、挨打。。。
记得那些年每到国庆节或春节,政府都会放礼花庆祝。我们便走出巷子,大孩子领着小孩子来到北马路那边的荷塘边看礼花。荷塘已经干涸,露出一片开阔地,城里的礼花清晰可见。孩子们伴随着礼花欢呼着。
如今,稻田变成了楼房,荷塘或许成了湿地,水车早已不见。蜻蜓更是无处落脚。
留下的是深深的怀念。。。。。。
2023年11月27日,星期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