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之说来自《易经》。该书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远游》诗中,曾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句子,这说明重阳节在战国时就已有之。
到了汉代,重阳节逐渐盛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死后,其侍女贾某也被逐出官,以后嫁给平民为妻,有一次她谈起了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饮菊花酒、吃“蓬饵”、带茱萸,以求长寿的故事。三国时,魏文帝的《与钟踩送菊书》中,又有“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的记载。晋代负有盛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说过:在重阳节“行吟载酒,须尽一生之兴”。以上记叙,都说明古人对重阳节是十分重视和喜爱的。
重阳节的风俗很多,主要的是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和赏菊。
重阳登高的风俗,据梁代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时,有个汝南人名叫桓景,曾拜一个叫费长房的道士为师。一天,费长房对桓景预言:“九月九日这天,你家有大难。”桓景闻听大惊,急忙求教回避解救之法。费说:“你快叫家里人做一只红布袋,里面放满茱萸,扎在手臂上,一同登上高山,再喝点菊花酒,便可免此灾难。”桓景都照办了。到了傍晚,他回到家中一看,发现所养的“鸡牛犬羊,一时暴死”。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灾的风俗就这样传播开了。
其实,桓景一事纯属无稽之谈。登高,原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娱乐活动,据西汉时的《长安志》说,汉京城长安的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在重九等节日,就有很多人登上高台游玩观景。因当时登的是“高台”,故被称为“登高”。
到了三国和晋代,登高的活动更为普遍,改为每年一次,把日期专定在九月初九,并把登高的范围扩大到登山。
在这群众性的登高活动中,历代诗人们曾写有许多“重阳诗”、“登高诗”、“重九诗”的诗词。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九日登 巴 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孟浩然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中道:“天边树若齐,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九
日思长安故园》中也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情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行军中,适逐重阳节,他还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菊花,另一著名诗人王维,则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句真切地写出了重阳登高活动和诗人与友人深厚的情谊,极为后世所称诵。
除诗词外,古人还留下不少“重阳佳话”。如东晋中叶,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曾随同友人在重九登上荆州的龙山,他纵目眺望美景,开怀痛饮,甚至连自己的帽子被风吹落也没有发觉,后来人们就把那里称为“落帽台”。唐朝宰相令狐楚和宋朝诗人杨万里在重阳登高游“落帽台”后,写下的“贵重近臣光绮席,笑谈重事落乌纱”和“闭门幸免奖乌纱”等诗句,就是指孟嘉落帽之事。直到今天,在湖北省江陵县西门外的龙山上,还有“落帽台”这一古迹。
为了登高的方便,晋末诗人谢灵运还自制了一种登山的木屐,前后装有铁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展”,这也许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登山鞋”,并为后来人们广,泛采用。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有:“脚著谢公展,身登青云梯”的诗句。
在这天高气爽的佳节,山上的果实、药材都成熟了,人们登高远眺,流连美景,确实很有乐趣。清朝时,在故宫的御花园里,甚至还有皇帝在重阳节登高的假山,由此也可见节日情景之一斑。
关于插茱萸,周处的《风土记》谓:“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晋代孙楚的《茱萸赋》写道:“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于紫茎。”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有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分别。它们都可入药,但功效以吴茱萸为佳。吴茱萸木可高丈余。叶阔厚,春末夏初开白花,秋天结果。其果实成扁球形,内分五房,每房有子一枚,黑色,有光泽。可入药。成药或制成茱萸酒时,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可治遗精、腹痛、吐泻、便泌、消化不良等症。它的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如把茱萸放在身上,可避蚊虫叮咬。饮菊酒一事,据吴自牧《梦粱录》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唐朝崔曙曾写有“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的诗句。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写的《伟大的道路》中,记述了敬爱的朱德同志,童年时每到重阳节,就和他的哥哥登上宅后的卧狗山,一边采撷野菊,一边唱起古老的避邪的菊花歌:“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从医学上的鱼度来看,用载龙泡成的酒可以明目、治头昏、
降血压等。
品赏菊花,也是重阳乐事之一。孟元老在《京梦华录》中,记有北宋开封“九月重阳,都下货菊”的盛况。到了清代,有的地方在重阳前后举行菊花大会,倾城出动看菊花。一般三五年或十年举办一次,到六十(一甲子)年一次的大会更是盛况非常,传说一生能逢上两个甲子的菊花大会,便算是很有福气的人了。在“万菊竞艳,菊龙欲飞”的菊花会上,有各式各样的赛诗会,还有画家当场画菊,十分热闹。解放后,菊花会的活动得到保留。朱德同志还亲自写了一首《赏菊》诗,诗曰:“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我们的朱老总从赏菊想到和平,想到中国及世界的未来,可见诗人选择的角度与显示出来的风格总是因人而异的。
每逢佳节,当我们满心欢悦地赏菊时,你可知道:菊花的“身世”及其有关知识吗?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先栽种菊花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札记》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屈原在《离骚》中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娘秋菊之落英。”
自古以来,我国培种菊花就很普遍。第一部记载
菊花品种的书是宋朝的《菊谱》,当时有名菊三十五种。至清代的《广群芳谱》,收录菊花品名增至三百多种。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写有“菊之品九百种”。由于爱者既多,种者日广,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菊花的品种现在已经发展到三千多种。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菊花的品种名目繁多,它们争奇斗妍,色彩缤纷,清芳幽香,不畏寒霜。即使花残了,花朵也不脱落,花枝仍然挺拔。菊花的用途很广,既是饮料,又是药物。供人观赏的菊花,主要有翠菊、蓝菊、雏菊、万寿菊等等。大立菊是其中的“皇后”,一根枝干上就有上千朵花,竞放吐艳,清香阵阵,沁人肺腑,令人陶醉。
作饮料用的茶菊,主要产在浙江的桐乡、海宁等地,统称杭菊,主要有黄、白两种,一般以朵大、蕊小、瓣厚、白色或粉白色为好。杭菊气味芬芳,是泡茶的佳品,可以消暑、降热、驱风、润喉、养目、去翳、解酒。近年来,上海等地采用上等杭菊,经过低温渗提、真空浓缩等科学工序,制出了菊花晶、菊花露等,这些都是防暑降温的优良饮料。
药用的菊花,主要产在安徽毫县、滁县、歙县;河南的武陟;四川的川江和山东济宁等地。其中,滁菊气味幽香。尤其是绒球形的菊花,系药中珍品。田野、山林长的野菊花,大都是药菊。菊花入药,有怯风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能治疗感冒、 不决高血压、冠心病等,有减肥、轻身耐老之功,有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气之妙。 开
不仅如此,近几年来,许多植物学家研究发现,菊花还具有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的奇妙功能。它不畏烟尘污染,对于一些有害气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非凡的抵抗能力。特别是白母菊,它在使人生畏的较高浓度二氧化硫的空气中,能独树一帜地茁壮成长,照常吐艳、枝叶并茂。因此,在浓烟弥漫,特别是二氧化硫污染的地区——化工厂、电厂、药厂及钢厂等附近多栽植一些菊花,就会减害添香,两全俱美了。
古往今来,历代诗人或是欣赏菊花披风斗雪、经秋不凋的战斗风格,或是欣赏它多彩多姿的佳色,纷纷题咏,留下了不少佳作。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过吟诵至今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表现了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怀;菊花的品格,在苏东坡和郑思肖的诗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东坡);“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郑是南宋爱国诗人,传说宋亡之后,他隐居吴下,坐卧不向北,诗中“北风”,比喻北方来的元军,借此以寄托死不降远的民族气节。
在古代的重阳节,人们还爱开展骑射活动。南北朝时,皇帝规定:每年的重阳,人们必须练习骑马射箭,并把骑马射箭作为一种武举应考项目,只有步射和骑射都及格了,才能参加其它项目的考试。到唐代,皇帝曾作出规定,允许五品以上的官员,在重阳时可以齐集于玄武门,练习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