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节

编辑张伟光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

        这些名称的含义是这样的:“端”是开始,它和“初”字的意思一样;而农历的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古人也常把五日写成“午日”。“端”字既和“初”字一样,“初五”也就可以写为“端 午”了。再由于“午月”和“午日”的两个“午》字重复,所以又叫“重午”。又因为古人把“午时”当作“阳辰” 于是“端午”也可说成“阳”

        在我国广大人民心中,这节日是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


·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这天在湖南泪罗江抱石投水自沉。

       不过据古籍记载,这节日起初与屈原并无关系

       端午节的一些活动,早在屈原逝世之前就已流行在民间了。

       屈原自沉泪罗,或许偶然是在这一天,或许是诗人故意挑选这一重要的节日来自杀,都是可能的。即使屈原死在五月初五的前后几天,后人利用这个日子来纪念他,也表明了人民对于屈原感情的深厚。


       近代直接歌颂屈原的歌谣,当以湖南湘阴县的最为出色。如“大水茫茫,眼泪汪汪;淹死孤王(楚怀王),莫淹忠良(屈原)”,“屈原忠良,朝拜顶香;孤王饿死,仁义(屈原) 天长”,这表现了人民痛恨昏庸的楚怀王,赞美热爱祖国的屈原。在一九五三年,世界和平理事会还把屈原的名字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屈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屈原永远活在他那光辉灿烂的诗篇里,也活在端午节的民间风俗习惯中。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龙舟竞渡。关于龙舟,据《穆天子传》指出:它在西周周穆王时就已经有了。

关于古代端午竞渡的盛况,隋唐以前记载不多。隋唐以后,竟渡之风逐渐遍及各地。

       古代竞渡,是热烈紧张的。每当端午之时,人们往往倾家出动,争相观看。“两岸罗衣扑香,银钗照日如霜刃”,连经年深居简出的富家妇女,也涂脂抹粉、梳妆打扮,去一饱眼福。此外,也有在晚上张灯竞渡的。一条条光灿灿的火龙争游水中,那情景十分壮观,引人入胜。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据《续齐谐记》:原投江自杀后,人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到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有一天看见一个人,他自称是三闻大夫凰原,对欧回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简米很好,可惜我吃不到,都被蛟龙吞了。以后,可把祭品用艾叶塞住筒口,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最怕这些东西。”欧回便赶快叫大家照办。自此后,人们皆用艾叶裹黍米做成角黍,因其“尖角”象棕榈叶心之形,故名粽子(“粽”与“棕”谐音 )。

粽子的形状,最常见的有三角椎形和四角枕头形。在糯米里裹上小枣的是枣粽,亵上火腿的是火腿粽,裹上豆沙的是豆沙粽,也有不裹任何东西的凉粽。时至今日,人们还在端午节包粽子,但这些粽子再不白白地投进江河里,而是供自已食用了。


       端午节时,有的人家还喜欢在门前挂芦蒲、白艾,洒饮雄黄酒,另外还在襟前挂个衣香粉荷包有提神通窍、杀菌的作用。至于衣香粉荷包,则为芳香馥郁之物,内由山奈、细辛、白芷、丁香、甘松等药物组成,有清洁、辟秽之功,老少均喜爱。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凝聚了我国人民美好的文明传统,在人民生活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