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国粹 文物鉴赏

                          国学 国粹 文物鉴赏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渊远,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这些让我们值得骄傲与自豪的灿烂与辉煌,通过文字留存至今,而比文字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映灿烂文明的就是古代的文物。

文物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遗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状况。文物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

从时间上看,文物已经不仅仅限于古代,而是延伸到了近代、现代,甚至是当代。从性质上看,文物包括了可移动的各类器物和不可移动的各类遗址、遗迹两类。从范围上看,文物包含以下几方面: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简而言之,文物主要就是文物史迹和文化遗物两大类,文物史迹包括古代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化遗物包括各种古器物、古书画和古文献等,而古器物又包含了铜器、铁器、石器、金银器、陶器、瓷器、玉器、漆器、丝织品、木器等不同种类。

文物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灿烂文明的见证,是因为它具有了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三个方面真正体现出了文物的内涵所在。

文物为人们所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本身的价值,而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重要的史料作用、借鉴作用和教育作用。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可以证实文献的记载,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尤其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更是意义重大。文物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从中可以学习、吸收营养。发展新的科学与艺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文物让后人了解历史,感受中国古老、灿烂的文明,领悟中华民族的伟大,以实物的形式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启发。

一、青铜 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一般是指中国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一前5世纪)的青铜制品,也可泛指青铜时代以后的青闹制品。育钢不是一种铜,它是一种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如铜锡合金,铜铅合金等。

中国古代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体。礼器是体现古代“礼”的熟物,主要是用在祭祀、朝会等重要仪式上的器物。礼器主要有食器如鼎、鬲、篷、盆,酒器如爵、尊、壶、艇,水器如盘、鉴、画,乐器如钟、铎、铃、鼓等,礼器之外还有兵器、农具、工具、车马器等。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开始于相当于夏朝时期的二里头文化,这个时期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很少,主要是一些小的工具和兵器,如铁(箭头)、戈,还有出现了饮酒的礼器——爵。此时的器物装饰简单,一般都没有纹饰,器物表面为光素,个别的有一些圆钉状的图案或者圆饼状的突起作为装饰。这个时期从开始铸造简单的兵器、工具到能够铸造容器,说明在铸造技术上有了飞跃,为以后青铜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主要集中在商代的中、晚期。此时器物种类大大增加,器物造型更加丰富,不仅能铸出圆形器物还能铸出方形器物;器物形体厚重,纹饰繁缛精致,大型器物不断出现,器物上开始出现了铸造的文字—一铭文。商代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周由于礼制的进一步发展和严密,青铜器的铸造与礼制的结合也更加紧密。铸造技术日渐成熟,器物数量和种类出现大的增长,器物纹饰出现退化的趋势,从中期开始器物趋向简朴,晚期更以简朴为特征,纹饰、铸造都体现出粗朴的作风。列鼎制度是西周时期礼仪制度通过青铜器的体现,它是以一定数量的、不同组合的青铜器来体现不同的等级,同时编钟也成为一种制度。器物铭文大量出现,长篇铭文多见,文字铸造精美。

西周之后的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器风格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出现了区域性特点,形成了三路齐鲁、燕、楚、秦、吴越等不同的区域。器物中礼器的比重少,日用器物的数量增多,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如盆、长剑;器物上的纹饰改变了商周时期凝重、繁缛、庄重的风格,体现出纤巧、流畅、活泼的风格;铸造工艺和装饰工艺明显进步,分体铸造技术成熟,出现了金属焊接技术和失蜡法铸造技术,运用镶嵌、鎏金、错金银等工艺装饰器物表面。铭文注重装饰性,以刻写为主,一般较少而且很短,字体秀丽奔放,出现了鸟虫书。

秦朝存在的时间较短,青铜器中的礼器衰落,容器很少,多见度量衡器和货币,生活器物逐渐增多。秦朝对于铜器铸造业的重视和技术水平一般。

汉朝的青铜器铸造业继续战国和秦朝的传统,青铜器的种类和风格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战国时期的很多器型,如豆、教、缶等已经绝迹,器物中的礼器数量大大减少,而生活用器大大增加。在发展大量青铜日常生活用器的同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器物也使用青铜铸造,如货币、带钩、镜、玺印、度量衡等。此时的器物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鎏金、错金银等工艺装饰的华丽器物,一种是素面厚胎器物,比较有代表性的生活用器多见香薰、铜镜、灯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钢器开始衰落,器物种类与风格继续汉代的作风,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但整体上要比汉代粗糙的多,器物装饰较少,以素面为主,偶见弦纹、鎏金等装饰;同时由于民族的融合,青铜器的铸造也表现出了各民族互相借鉴融合的特点,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随唐时期的青钢器主要还是以生样,有圆形、花瓣形、亚字形、方形圆角等,镜背面的纹饰丰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纹饰题材表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很好地与纹饰结合在了一起。

唐以后直至清末,铜器铸造仍在继续,黄铜代替了青铜。铜器的种类主要集中在货币、铜镜和宗教造像上,从总体看已经走向衰落,不再有以往的辉煌。

二、陶 瓷

中国古代的陶瓷世界闻名,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称,两种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习惯上将两者并称。

陶器是利用河谷的沉积土和普通泥土作为原料,运用手工或其他方法作成一定的形状,经过800~900度的温度烧成的器物。陶器的特点是不透明,坯体没有完全烧结,胎体上有小的孔洞,具有吸水性。陶器的种类很多,从目前出土的器物来看,主要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品种。

中国的陶器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并逐步繁荣,出现许多别具特色的陶器种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的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等。夏、商时期的陶器制作工艺不断提高,器物造型规整,器型以仿青铜礼器的造型为多,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十分流行仿照青铜礼器制作的彩绘陶器,它们不是实用器物,而是用来陪葬的明器。

秦朝陶器多为各类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最为杰出的陶

制品当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了。汉代制陶手工业有了大的发展,制作精细,装饰美观,器型多样。此时大量出现了在陶器表面施低温铅釉的釉陶,尤其在东汉时期十分盛行,大量的出现在墓葬中作为陪葬品。这些明器种类繁多,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日常使用的器皿、厨房用具、楼阁、根仓、水井、磨房、猪圈、厕所以及饲养的鸡、狗、猪等畜禽,体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情趣。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缓慢发展之后,到了唐代的唐三彩是陶器发展的一个高峰,制作精良,彩釉斑斓,造型多样,为后世所称道。宋代以后釉陶的生产转变为琉璃器物,特别是各种成璃建筑构件成为以后重要的建筑材料。明清时期受人重视的陶器制品是紫砂器物,尤其以制作茶具为最,宜兴的紫砂器名重天下。陶器从出现一直到现在都在生产,只是在瓷器繁荣以后,陶器逐渐衰落数量不断减少,但生产从未间断过。

瓷器的出现要远远晚于陶器,大致是在商代中期。瓷器与陶器的区别较为明显,原料使用瓷土,胎体一般呈白色,要经过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成,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器物表面有釉,釉与胎结合牢固。

最先出现的瓷器为青瓷,即器物表面的釉色为青色、青绿色、黄绿色等,由于工艺不很成熟,还处在瓷器发展的原始状态,因此把最初的瓷器称作原始瓷。经过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的发展,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在南方大规模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而工艺也不断提高,出现不少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北方在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发明了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的发展繁盛,形成了南方青瓷北方白瓷各领风骚的局面。此时出现很多著名的瓷窑,烧造青瓷的有浙江的越窑、窑、安徽的寿州窑、湖南岳州密、江西的洪州窑等;北方烧造白瓷的有河北的邢密、曲阳密、河南的巩县窑、山西的浑源窑等。宋代是中国瓷器高度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五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钩窑,此外更有景德镇窑、磁州窑、龙泉窑、耀州窑等。烧造的瓷器品种多样,有青瓷、白瓷、黑瓷、花瓷、青白瓷等。此时以单色釉的品种为流行,彩瓷较少;器物造型以当时的审美为风尚,体现出实用、质朴、恬静、优美的作风,强调造型的线条美。

与宋基本同时的辽、金两代的瓷器生产在吸收汉地文化的基础上,器物表现了游牧民族的风格与地域特色,出现了马镫壶、鸡腿瓶等器物造型。瓷器工艺水平精粗不同,官用器物较为精致讲究,民用器物粗糙简朴。

元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景德镇窑的地位上升,逐渐成为瓷器烧造的中心。瓷器的品种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出现很多新的品种。景德镇窑在继续生产青白瓷、白瓷之外,还烧造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瓷、红釉瓷、蓝釉瓷及孔雀绿釉瓷等品种;其中的卵白釉、蓝釉等都是创新品种,而青花瓷的成功烧造更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需要大书特书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青花自此以后成为历朝历代久为烧造的一个传统品种,一直延续至今。除此以外,其他瓷密仍然在烧造不同品种的瓷器,磁州密的白地黑花、龙泉密的青和瓷、钧富的花釉瓷、耀州窑的青袖瓷等各擅其胜。

明清时期各地的瓷窑体系逐渐衰落,景德镇窑一花独秀,

成为中国的瓷都和中国瓷器烧造的中心。

明代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而其他品种的生产也不逊色。明代早期以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器物和水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最为著名,同时的甜白釉、红釉、蓝釉瓷同样精彩,明代中期则有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和斗彩瓷、弘治时期的娇黄釉瓷令人赞叹,而到明代后期则是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让人耳目一新。明代瓷器工艺水平高,瓷土淘炼精细,器物造型规整,种类多样,纹饰图案丰富,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

清代瓷器在明代的基础上更是呈现出辉煌与灿烂,技术水平高,釉彩品种多,装饰效果强,制作数量大,无论是宫廷用器还是民间用器都精益求精,特别是在乾隆时期达到了中国瓷器制造业的最高峰。清代瓷器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康熙时期的青花、郎窑红、豆红、五彩、素三彩器物最为著名;而雍正时期的粉彩、珐琅彩、红釉、炉钧釉瓷名重天下,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典雅秀美为人称道;乾隆时期的瓷器制作可以说是全面开花,由于乾隆皇帝酷爱各种工艺美术品,因此在瓷器的制作上刻意求精、求奇、求巧,无论是青花、釉里红、红釉、青釉瓷还是粉彩、琅彩、斗彩瓷都制作精美、装饰华美,特别是各种仿生品种如仿木器、仿竹器、仿漆器、仿玉器以及各种仿照现实生活中的花果动物的象生瓷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乾隆以后的瓷器制造业逐渐衰弱,基本都是以前的继续, 只在道光和光绪时期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与成就,但已经不能与清代前期相提并论了。

三、玉 器

中服古代有禁重玉器的风尚,古人把“石之美者”称为玉器,把它有作是神格、教奇、商费的物品,以佩带玉器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并将君子的道德修养赋予了玉器,使其拥有了更多人文的气息。

中国是产玉大国,几千年以来,玉器的开采、加工制作连续不断,一直持续到现在。判断是否为玉,要从色泽、质地、谢 硬度等方面来考虑,不同的玉有不同的色泽、质地与硬度。玉器的制作首先是玉料的选择。玉料的成分比较复杂,我国的新疆、河南、辽宁、陕西等地都出产优质玉材,其中以新疆的和田玉最为著名。玉器加工过程大致上分成开采、选料、设计、剖切、制坯、琢文、穿孔、抛光等工序,在繁多的加工工序过程中,工匠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一件玉器作品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风格,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中国玉器文化开始于新石器时代,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方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南方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红山文化玉器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造型粗浑简约,生动传神,以玉龙为代表;良渚文化的器物多数为佩挂、镶嵌或串缀的装饰品和礼仪用器,数量多,制作精,尤其以内圆外方的琮最有特色,造型多样,大小不一,而它上面的神人兽面纹更是刻画精美。此外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浙江河姆渡文化的玉器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夏代的玉器以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玉器为代表,数量不多,器物种类较少。之后的商代玉器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器物数量增多,造型种类繁多,使用的玉料多样,技艺精湛,装饰纹样丰富,显示了浓郁的时代风格。商代玉器的种类有礼器、仪仗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艺术品等;早期玉器以雕琢出笔直的阴线、薄片状的礼仪器为代表,晚期则以具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立体人物、禽善等为代表,象征性和装饰性高度统一的艺术手法是商代晚期玉器雕刻的主流。 

西周时期的玉器在种类和造型上接近商代,并有所创新,体现礼制的玉佩饰盛行,反映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此时玉器多为扁平的片状,表达动物造型时善于夸大面部的特征,大量流行带有高冠的鸟形纹饰。西周玉器的风格从商代立体的、平面的、繁复的、简单的多种类型形态,逐步转变为薄片状、平面阴线刻的较为单一的形态,更多的表现出了商代玉器线条简练的作风,后期出现了阴线细密纹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早期继续西周的传统,逐渐向制作繁复化转变。玉器的使用范围扩大,它不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用物品了;玉器的制作工艺精湛,无论是造型的轮廓线还是表现纹饰的线条都锋利劲挺,流畅准确;表现的题材以龙的形象最为突出,其次是虎、凤等。

秦汉玉器继承了战国时期的传统,并有所变化与发展。秦代玉器风格简朴,器物以片状为多,圆雕作品很少,礼仪用器多素面,常见的纹饰为谷纹、涡纹等。汉代玉器的面貌则大不相同。作为礼仪用途的器物大大减少,作为佩饰的佩玉在种类上逐渐简化,而作为丧葬用途的器物增多,出现了玉衣、玉珞、玉塞等,同时日用器物和装饰品有较大的发展。在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以及镶嵌技法大量运用,纹饰趋向于写实。

魏晋南北朝是玉器发展的低潮时期,玉器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相结合,表现的题材多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多,还有佛教造像、飞天等形象。隋唐时期玉器数量不大,但在品种和艺术风格上有了新的物的神形兼备,后期偏重于写意,强调器物的神的意趣,特别喜欢采用夸张的手法雾出形象的关键部位。唐代玉器的总体特色是构图单纯,器物富于体积感、重量感。

宋代玉器承前启后,纹饰构图复杂,层次较多,形神兼备,绘画的意味浓郁。器物雕琢以片雕和镂雕为主,造型简练,拙中见巧,刀法有力。与其同时的辽与金的玉器在吸收汉地风格的基础上体现出了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宋、辽、金时期玉器以装饰品为主,礼仪器、日用器和观赏陈设器为其次,重视装饰品的内容与形式变化,造型以花朵形和花鸟形为主。元代玉器继承了宋玉的传统,装饰品以动物和花卉造型多见,造型简练概括,刀法洗练,体现出粗犷的风格。玉器的使用范围扩大,逐渐应用到了建筑和家具上,体现了更多的装饰功能。

明清时期的玉器逐步脱离了之前讲求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开始追求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明代器物造型粗犷浑厚,刀法刚劲有力,镂雕技法发达,大量仿古作品出现,在品种、造型和纹饰上表现出了浓厚的世俗化倾向,礼器减少,生活器具增多,运用吉祥图案作为装饰。清代玉器特别是官廷玉器在品种、工艺、装饰、数量以及使用上都达到了玉器发展的顶峰,特别是以乾隆时期为最盛。器物种类以陈设器、日用器、佩饰、文玩等为主,另有礼器和祭器等,大型与巨型圆雕作品出现,器物精雕细刻,装饰华丽,造型与纹饰紫舞细密。玉器的抛光工艺颇为讲究,光泽明亮而柔和,镶嵌宝石工艺大量使用。

四、书 画 第二章

古代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国林课且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艺术品之一。古人曾说,书画同 程

源,说明了书法和绘画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也最是什么。法与绘画并称的原因了。

书法

中国书法的渊源可以从有文字开始说起。商代的甲情文最早有系统的文字体系,是中国书法的开始,甲骨文组弯事楼,刚劲有力。之后有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金文的风格多样,或浑朴,或秀雅,或粗犷,或豪放,不拘一格。此时还有著名的《石鼓文》,为刻在鼓形石头上的古代文字。以上所说的书法文字都是属于大篆。

从秦代开始文字统一,形成了小篆,字体纤细秀丽,风格规整典雅;著名的作品多为石刻,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峰山刻石》等。隶书在秦代出现,而兴盛于汉代,是汉代最发达的书体,著名的作品有《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等,代表了不同的风格。汉代在隶书之外还出现了章草以及楷书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书体,楷书、行书、草书逐渐形成,中国书法的各种书体大体完备了,同时出现了许多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书法家。魏人钟繇是书法艺术变革中的关键人物,他擅长楷书。章草和行书,尤其以楷书的影响最大。吴人皇象擅长章草以及篆书和隶书,晋人陆机擅长草书,有《平复帖》

人所传颂的要属王羲之了,他在书法史上有“书圣”之称,擅传世。而最为

长各种书体,特别是求书、章草、行书、楷书,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自成一家,传世名作有 《兰亭序》、《姨母帖》、《黄庭经》 等。此时著名的书家还有王献之、王询、羊欣等。 《快雪时晴帖》、南唐时期是中国书法的又一个高峰。隋代书法承前启后,开启了唐代书法的风貌。唐代书法不论是楷书、行书、草书还是篆书、隶书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名家,特别是楷书与草书的成就最大。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为楷书大家,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体被后人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范本。张旭、怀素、孙过庭善于草书,李阳冰擅长篆书,韩择木、史惟则善写隶书,就是当时的许多文人学士都是著名的书法家,如李白、杜牧、贺知章等,而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善写行书的皇帝书家。唐代书法各种书体讲求法度而又具有美的韵味,楷书严谨,行草飞动,篆书严整,隶书圆活,都能别开生面,自成风格。

经过五代短暂的过渡,宋代书法继续发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书法作为士大夫们必备的修养之一,这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同时宋人注重刊刻法帖,推动了书法的流传,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宋代最著名的书家要属苏、黄、米、蔡宋四家了,四人分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的书法突破了晋代二王的传统,使书法变得轻快活泼,恣肆放达,令人耳目一新。宋代帝王都很擅长书法,其中以宋徽宗为代表,书法自成一体,号称瘦金体。此外还有司马光、陆游、张即之、范成大、文天祥等都擅长书法。

辽、金、元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但对于汉文化同样十分重视,书法上也有一定的成就,特别是元代最为突出,继承了晋、唐、宋的风范并不断创新,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提倡师古,以晋、唐为学习的对象,其中以赵孟頫的成就最大,他的楷书被世人称作赵体,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鲜于枢善写行草书,邓文原擅长章草,其他还有善写草书的康里楼峻、善写篆书的周伯琦、善写行书的张雨等,还有当时许多画家也善书,如王蒙、吴镇、黄公望等。

明代书法继承宋元以来的帖学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制色。早期以楷书和草书的成就为突出,出现了被称作三来,就的来克、宋广、宋缝和沈度、沈粲,特别是楷书以沈度为代表,形成了风格圆润平整的“台阁体”楷书。中期以沈周、文征明、王宠、陈道复吴中四家为代表,书法追随晋、唐,极力表现个性书风。晚期以董其昌、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四大书家为代表,尤其以董其昌成就突出,他的书法风格古朴平淡,影响深远,而以张瑞图等为代表出现了结体扁方、转角硬直的新书风。

清代是中国书法中兴的重要时期,书学主张多样,流派纷呈,名家众多。早期仍然继承帖学的传统,以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风为楷模,出现了翁方纲、刘塘、梁同书、王文治等名家。清代中期开始盛行碑学,到晚期则是完全以碑学为风尚了,著名书家有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等。

绘画中国的绘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以及陶器上的彩绘图案,而可以称作是艺术的绘画应该从战国时期的帛画算起,代表作品为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夔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两图运用单线笔墨勾勒然后渲染设色的方法。

战国之后继续这一传统的是汉代的帛画,在长沙马王堆汉基出土了5件帛画,表现了很高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技术更加成熟,人们对于绘画做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品评,佛教题材绘画大兴,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大家,并有以谢赫的《古画品论》为代表的一批理论著作面世。

隋代绘画继往开来,具有“细密精致而臻丽” 的特色,画家擅长于宗教题材和描写贵族生活的风俗绘画;而作为人物活这环境的山水有了更多细致的表现,山水画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代表人物和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图》。而作为表现宗表题材的壁画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杰出的代表。

唐代绘画全面发展,人物鞍马题材的绘画成就非凡,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先后成熟,花鸟与走兽以独立的绘画品种出现。人物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山水画家有李思训、王维,韩干以画马闻名,韩晃以画牛著称。而此时的宫殿、寺观、石窟、陵墓的壁画也盛极一时。唐代绘画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灿烂景象。

五代虽然短暂,但绘画成就卓著。山水和花鸟画成熟,成立了官府画院。山水画在北方有荆浩开创的北方画派,南方有董源开创的江南画派;花鸟画中出现了以黄签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流派;人物绘画题材广泛,尤其以描绘文人和仕女的作品为突出;宗教壁画也十分盛行。

宋代画院兴盛,山水画成就辉煌,出现了李成、范宽、郭照、马远等名家;花鸟画在表现真实的同时注重感情色彩的表达;宗教绘画、人物绘画也不断发展;而文人画的兴起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事件,对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人物为苏轼、文同、李公麟、米芾等。

辽、金、元受汉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少数民族画家和汉族画家,而以元代所取得的成就为高。元代绘画继承唐、五代、宋的传统而不断发展,文人画大兴,人物画相对减少,山水、梅、兰、枯木、竹石成为绘画的主题,强调绘画的笔墨意趣。钱选、赵孟類、高克恭、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山水画的代表人物,赵孟類、任仁发、颜辉为人物画的代表人物,钱选、柯九思、王冕为花鸟画的代表人物。

明代绘画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前期以宫廷院体绘画和活跃于江浙一带的浙派绘画为代表,代表人物有王履、林良、吕纪、吴伟、戴进等;中期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兴起,以沈周为领袖,文征明、唐寅、仇英与之并称吴门四家,文人画的意味浓厚;后期的山水、人物、花鸟画派系纷繁,风格各异,出现了新的变化,以董其昌为领军人物,徐渭、陈继儒、蓝瑛、丁云鹏、陈洪绶等名家辈出。

清代绘画继续元、明以来的文人画传统,文人画成为了画坛的主流,山水画和水墨写意画盛行,追求笔墨情趣。早期以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四王的山水画为代表形成了画坛的正统,以摹古为主,讲究笔墨与技巧功力;同时还有以抒发个性为主的四僧和金陵八家等所谓非正统画派的存在。中期宫廷绘画繁荣发展,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尤以人物画为突出;而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革新的面貌出现,掀起了创新的艺术潮流,以梅、兰、竹、菊为最喜爱的题材,作品抒发个性,形式多样,甚至狂放怪异。后期士大夫文人画逐渐衰落,绘画的题材、内容、风格、技巧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海派和岭南派为代表的新的文人画流派,他们将书法、篆刻等融入绘画,笔法苍劲,墨色淋漓,色彩鲜艳,气势飞动,开拓了新的境界。

五、石 刻

l石刻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切经过人类凿刻过留下人类活动痕迹的石质文化艺术品,从

狭上讲是指古代的铭刻,即传统的金石学。

中国古代的石刻种类繁多,分布的范围广泛,从目前现存的石刻种类看,主要有摩崖刻石、碑刻、墓志铭、塔铭、经幢、造像题记、画像石、经版、石造像等。

摩崖刻石是在天然山崖上或独立的大石块上题刻,一般会选择较为平整的石壁然后题刻,或者是对石壁稍加修整,凿出一块比较规整的平面然后题刻。东汉时期遗留下来的摩崖刻石较多,大多为长篇铭颂,汉代以后摩崖刻石是一种常见的石刻形式,特别是在名山景区都会有文人雅士留下的题刻。

碑刻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种石刻形式,在东汉时期兴起。碑刻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墓碑、功德碑、纪事碑、典籍书刻碑、造像碑、题名碑、舆图碑、书画艺术碑等。墓碑放在墓葬之前,写明死者的姓名、履历、家族、业绩等,是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德碑树立在城市的重要道路、官署衙门等地方,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表彰官员、忠臣、节烈等。纪事碑内容广泛,记述诏令、官府文告、重要事件等。典籍书刻碑主要是刻写古代的经典著作,以利于流传。造像碑是佛教传入后兴起的,主要立在寺庙的内外,以表现宗教题材为主,特别以佛教题材最多。题名碑是以记录人物姓名为主要内容的石刻,题名风气开始于汉代,而盛行于宋代。奥图碑是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古代地理、天文及其他方面内容的碑刻,以图为主要表现形式,配以简单的文字。书画艺术碑是将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作品刊刻在石碑上,供人欣赏临摹,此类碑刻在明、清时期多见,大量的古代书画作品被刊刻流传。

基志铭是汉魏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随葬品的一种,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分为志盖和志身两部分,主要记录死者的家世以及生平事迹,它的作用与幕牌近似,但不放在墓外面是放在墓

中的。

塔铭是指嵌置或埋放在塔内的石刻铭文,其作用类似于墓志铭,而只是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而已。

经幢是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宗教石刻,其形状类似佛教中的幢而得名。经幢一般分为座、身、顶三部分,主体为一根八面或四面、六面的石柱,上面雕刻经文或佛像。

造像题记是石刻造像上的文字题记,或者单独立碑刊刻文字,或者在造像一侧凿平石面刊刻;题记一般位于造像的座下或一侧。

画像石主要流行于汉代,一般为长方形的石板,运用浅浮雕、线刻、阴刻、透雕等手法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以画像为主,有的在一侧还刻有人名、故事名字等内容;画像石主要用在墓阙、墓室、祠堂等纪念性建筑中。

经版为专门刊刻宗教经典的石刻品,尤其以佛教经典为多,著名的为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经。

石造像以塑造立体形象为主,包括人物、动物、器物等,更多的出现在陵墓中,历代帝王陵墓前都雕造了大量的石刻造像。

中国古代的石刻种类多样,内涵丰富,涉及了历史、地理、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国文物中重要的品类,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六、服 装

中国古代的服装丰富灿烂而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不断创新,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固有特色,在世界上有着引人目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各种衣裳、冠帽、鞋袜等服装样式,在世界服装中自成一体,它的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使用骨针来缝衣,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已经出现了不同的服装款式。

商代的服装根据墓葬出土的资料可以看到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虽然当时社会已经有等级的差别,但在服装上表现还不是十分明显。西周时期衣、裳、带等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周朝末年出现了赵武灵王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学习胡人服装,改变汉服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是把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地方上楚国流行短袖衣,赵国的卫士穿黑色的戎衣,还有各种冠式,如高山冠、法冠、术士冠等。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特别是以穿长裤为特点,这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样式。

秦汉时期深衣样式的服装仍然流行,裤开始向全社会普及。冠制在汉代时确立,汉代的冠主要从属于服制,体现了不同的身份、官职以至官阶。皇帝戴的叫通天冠,诸侯王戴的叫远游冠,不同的冠有不同的名称。

魏、西晋时期的服装,基本上还是沿袭汉代的制度和样式。比较有特色的是裤褶装,即上身着褶,下身穿裤,而且多戴当时称之为小冠的平巾帧。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朝处在鲜卑或已鲜卑化的政权统治之下,因此鲜卑装十分流行,与此同时这种装束也逐渐在汉族平民中推广开来。北魏的统治者曾经提倡汉化,在皇帝和臣僚的祭服、朝服中又出现了汉族传统风范。

唐代在南北朝胡、汉服装相互影响而又各成系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服制,出现了“法服”与“常服”并行的局面。作为大礼服的法服仍是传统的冠、冕、衣、裳,常服则是在鲜卑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宋代服装大体沿袭唐代的制度与样式,制订了皇族、百官以及普通人的各类服装,主要有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不同的名目。

辽、金、元为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流行本民族的服装样式,同时也采用汉族的一些做法融合进本民族的服装中。特别是在元代,初年曾要求在京士庶都按照蒙古装束来穿戴,大德年以后则放松了要求,所以汉族尤其是居住在江南的汉族的服饰大体与宋代没有什么区别。

明代开始恢复唐代的服装制度,此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公服除按照品级规定服装的颜色外,还在胸、背上缝有补子,以表示官阶和地位的不同。

清代完全改变了汉族服装制度,而以满族的服装为标准,同时部分的沿用前代的做法,如保留在官服上使用补子,继续明代民间的毡帽等。清代服装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原来的宽衣大袖改变为窄袖紧身,尤其以马蹄袖为特色。清代官服区别等级时,除继续用补子外,还特别重视缨帽的顶子,以“顶戴花翎”为最显赫的标志。清代满族妇女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乾隆以后高底的“花盆底”鞋出现,咸丰以后“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出现,成为满族女装的突出特征。

l七、建 筑

l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沿着自己的独立体系发展了3000多年,自古以来就以风格优雅和结构灵巧著称,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明显不同于西方建筑。

l中国古代建筑以完整的木构架为系统,以之为骨架创造出既具有实用功能而又有优美外形的建筑形体;用立柱和纵横交错的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构架,使建筑物上部的承重都通过栗架、立柱传到基础部分,而墙壁不承重,呈现出“墙倒屋不墙”的独特之处;斗拱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重视建筑组群的平面布局,力求体现出含蓄、多层次的均餐对称,使用门、屏、隔扇等灵活安排空间布局;运用各种浓烈的色彩作为装饰,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不同种类的各式建筑共同构成的,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宫殿是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建造最为豪华的一类;陵墓既有地上的建筑又有地下的建筑,是为死者营建的豪华居所;坛庙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一系列礼制性建筑,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寺观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包括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塔本是附属于佛寺的建筑,在中国古代数量大、种类多,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有特色一类建筑;园林是休息游乐的场所,中国园林以自己独特的造园理论和艺术手法创造出了特色鲜明、风格独具的东方建筑形式;民居是人们日常居住的地方,由于地域的不同出现了不同风格和造型的居住形式;城池是一个地区的防护建筑,城楼、角楼、墙台、敌楼、垛口等共同构成了坚固的城防体系;桥梁各式各样,不同质地、不同形式、不同功能,但都体现着交通的基本功能;此外还有各种亭台楼阁、牌楼、门阙、华表、衙署等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从原始到完备,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过程。人类最初为巢居和穴居,进而开始半穴居直至开始建造地面房屋,这一历程经过几十万年的时间。夏、商时期,开始有了城垣、宫殿、坛庙等建筑,西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基本的建筑材料——大型的砖和瓦。战国以后大规模兴建台榭宫殿,西汉末年楼阁建筑兴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兴盛,佛寺、塔、石窟寺大量建造。隋唐时期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成熟,城市、陵墓、宫殿、石窟、塔等建筑无论在布局或造型上都体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高峰。宋、辽、金、元时期建筑种类不断增多,建筑技术提高,出现了专门总结建筑经验的书籍,以宋朝为代表开始了中国古代建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个高潮;明、清两代沿着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道路继续发展,建筑标准化、定型化程度高,而艺术成就开始下降,是中国建筑全面发展的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高峰。


l

l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