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节
冬节
在民间,很多地方有过“冬节”的习俗。“冬芋头节”就是“冬至”,时间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或 糯米23日。
“冬至”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节气 宗。是以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时,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 跪相对位置来定的。太阳在黄经零度时为“春分”, 在以后每隔黄经十五度为一个节气。当太阳位于黄经 就二十七度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南23°27'), 另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气候寒冷,称为“冬 才至”,即冬天到来的意思。
每年从冬至起,白昼开始增长,到来年的夏至才又逐渐缩短,因而民间有“冬至阳生”之说。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小至》诗中曾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对冬至作了正确的描述和赞咏。
在古代,冬节曾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周代时,除日(年三十)和除夕不在年终,而是在冬至的前一日。那时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以冬至为首的。劳动人民喜爱抚育万物的煦煦阳光,所以特别重视冬节,都认为“冬节大过年”。从古至今,每逢冬节之日,都要全家团聚,欢乐饮宴,以示庆贺。目前,在台湾省还一直流传着“冬节唔返有祖宗”的说法,意即外出的人,到冬节定要回家来拜祖先,否则就是没有祖宗观念。每逢冬节,台湾的民俗是蒸九层糕拜祖先。九层糕包括甜糕、咸糕、萝卜糕、芋头糕、松糕等等,加上龟背形上砌成的寿字和用精米粉捏成的鸡鸭鹅、猪牛羊,用蒸笼分层蒸成。其用意是子孙们将劳动创造的果实,纪念自己的祖宗。冬节那天还一定要吃汤圆。在拜祖先时,全家跪在祖先的神主木牌前,由家长述说自己的“根”在什么地方。如这一家人的祖先是福建某地,家长就说:“我们家是从福建某地过来的,到现在已经是第几代了!”冬节拜祖先,就这样在台湾省代代相传,庶不致忘了“根”。
从科学上来说,有趣的是:这一天,生活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人们,所看到的太阳在天宇中的运行情况,是不相同的。在南回归线上,将先后看到早晨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经过天顶,傍晚在西方沉入地平线下。而在南极圈上,看到的却是十分有趣的现象:这天中午的太阳在北方天空中离地面46°54’的位置,午夜时刻太阳落到南方的地线上,一天24小时都可看见太阳。在南极点上的现象更令人惊奇:太阳在北方(四周都是北方)天空中离地面23°27'的高度,作逆时针方向转圈。
在北半球,随着纬度的不同,白昼的长短也不同。在我国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汕头、广州、个旧等地,冬节的白昼约为11小时31分;北纬40°左右的秦皇岛、北京、嘉峪关、喀什等地,白昼约为10小时20分;而最北的村镇漠河,白天的时间短到不足7小时。至于在北极圈,则几乎整天看不见太阳,只是到中午时分,太阳在南方地平线上露了一下就不见了。到北极点上,黑夜就长达半年左右(从秋分日到春分日),而冬至是漫长的“北极夜”的“午夜”。在南北极地区所出现的连续24小时至半年左右的白昼或黑夜的现象,称为“水昼永夜”。
由于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能最少,那么,冬至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呢?不是的。冬至后的“三九”天最冷。这是因为地球对于太阳能的吸收和释放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土壤、大气,尤其是浩瀚的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贮热器,由于这些贮热器的吸热和放热,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变得和缓,并使得最冷、最热的时间出现在冬至、夏至之后。但是,从“天时”来说,过了冬节,太阳就开始北移,春天就一天天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