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5第三章 (一——五)

                                           第三章

                                (一——五)

                                                         (一)

   58年春来早,4月中就已经暖意融融了。4月19日,北京市发生了一件大事。市长动员全市300万人围剿麻雀。哈,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那天正好是礼拜六,本来应该上学,学校为此特意放了一天假,好让学生都参加这次活动。

   天刚蒙蒙亮,连仓就被他妈从床上轰起来了。连仓家有一个大梯子,他妈让连仓拿着一个破盆顺着梯子上了房。连仓骑在房脊上四下一看,哈,顺哥和大忠都已经在自己家的房上了。顺哥拿了一个铁的土畚箕。大忠却拿了一个铜锣,这三个立时兴奋得嗷嗷地叫唤,使劲敲打着手里的家伙。可是,说是说闹是闹,太阳都升得老高了也没见一个麻雀。远处不时地传来敲打家伙的声音,许多声音凑在一起倒是显得挺热闹。忽然,连仓看见有个麻雀从北边飞过来了,他赶紧使劲敲打手里的破盆。“当当当当当当”。那只麻雀象飞贼一样几秒钟就飞了过去。再看后边,还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没意思。该吃早饭了,连仓他妈让他下来,连仓只好悻悻的顺梯子下来了。嘴里还嘟囔着:"等了半天就看见一只麻雀,没劲。"

    可是连仓哪里知道,《北京晚报》登出当晚一队队满载死麻雀的战车在长安街庆祝胜利。这次大型活动共杀死麻雀8324g造只,取得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胜利!

    大忠他爸二栓子参加工作都二年了。是在花市一个卖自行车的商店。现在这个商店越来越红火,店面不断扩大。他让他媳妇也参加了工作,进了一家机械厂。两个人都有工作就有了两份工资,家里的生活稳定多了。可连仓家还只有他爸一人上班。虽然他爸挣得多,可他们家的人口也多,12口人,靠一人挣钱哪行啊,二栓子是个热心肠的人,就到连仓家劝慕容贞也参加工作。慕容贞也觉得人家二栓子说得有道理,心就活了。没想到连仓他爸不同意,而且还话里话外敲打二栓子别歪打心思。为这,二栓子媳妇冲二栓子发了一通火,说二栓子吃饱了撑的瞎管闲事。没想到他们这一闹,倒让慕容贞不犹豫了,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参加工作。正好,街道成立折页组,她就报名参加了。

   折页子就是把印刷厂印出来的大张书页按页码给折叠好,以便装订。这工作技术性差,只要有一个熟练过程就可以干了。每个工人手拿一个折页的竹板,在工作案子上操作。很适合家庭妇女干。慕容贞干了没几天就熟悉了。她觉得参加工作真好。虽然挣得特别少,但总算也能挣一份工资了。更主要的是她总算走出家门了。老在家里憋着实在太难受了。

   发了第一月工资她就存起来了。她有个打算,她们家的戏匣子还是老日本式的,又破又旧,经常出毛病。她盘算着把自己的工资攒上一年,就能买一个新戏匣子了。

                                                 (二)

   河伯厂东北角有一个关老爷庙。因为断了香火许多年,坐着看书的关老爷身上落满了厚厚的尘土。连仓他们只有在玩藏迷哥的时候才偶然到那儿去。那个庙里一到晚上就漆黑漆黑的,特别糁得慌,一般大人都不敢晚上到那儿去。可是连仓他们人小胆改大,不知道什么叫害怕,藏迷哥时经常藏在关老爷身后。可是,造连仓却从来没好好看过这位关老爷。

   没想到街道要把关老爷像给拆了。干嘛要把关老爷像拆了呢?连仓怎么也想不明白。

   原来,党中央8月17日在北戴河召开了会议,发出了“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动员令。既然是全党全民齐动员,那河伯厂也不能例外。可是,街道什么东西都没有,怎么炼钢铁呢?于是有人就出主意说,咱们把关老爷像给拆了吧。泥像的底座是砖砌的,拆了像就能有砖了,咱们就用砖搭炼钢炉。上级不也让咱们土法上马吗?再说,以前都说佛像肚子里都藏着金子,说不定咱们这个关老爷像里也藏着好东西呢。于是,十多个人齐动手,挥镐抡锤七吃卡嚓,不到一个时辰,原来威风十足的关老爷就变成了一堆碎土块。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威风凛凛的关老爷的肚子里塞的都是稻草,什么宝贝也没有,真让人失望。

   河伯厂小学当然也不能落后,也得要大炼钢铁。学校让学生交铁。连仓就回家满地翻找。他妈问:“你翻什么哪?”连仓说:“我找铁哪,我们学校让交铁。我记得咱家有好多铁呢,怎么找不着了呢?”他妈说:“你别瞎翻了,铁都让你哥和你姐拿走交了。”连仓一听就急哭了,说:“那怎办哪?好多同学都交了,就我没交了。”他妈说:“你别翻了,一会我给你找。"

   他妈真行,把一个家里的炒菜锅给了连仓。连仓说:“这不是咱家炒菜用的吗?交给学校咱们家拿什么炒菜呀?”他妈说:"你甭管,赶紧交去吧。"

   当天晚上,学校就开始点炉炼钢了。炼钢炉设在教学楼后边的西头。天刚黑就点火了。炉子是用耐火砖砌的,外面糊了一层耐火土。鼓风机从底下一吹,炉里的火苗窜得老高。校长亲自带头,老师都站在炉子周围。声震撼着每个人的心。老师们不时地往炉里添料。火光映红了每学生都在外围站着看。鼓风机的嗡嗡

一个人的脸,大家都在屏着呼吸,在等待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开炉出钢!"有个男老师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校长喝令:

手持钢钎,往炉下边一扎,一条红亮亮的钢水涌了出来。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此时,连仓也觉得兴奋异常。

                                               (三)

   新学期开始了,连仓升到了三年级。班里发展了第一批少先队员。班里有54人,第一批队员才21人,还不足半数。连仓当然被批准加入了少先队,而且还当上了中队主席。

   第一次参加全校大队日连仓心里有点紧张。因为一会儿他还得向大队长报告。尽管事先已经练习过了,但还是总觉得心里没底。大队日是在学校操场上开的。各中队排成纵队列队四周,中间是一个方形的空地。前边摆一张长桌,是主席台。主席台上还摆了麦克风。校长和大队辅导员坐在主席台,大队长站在主席台前边。先是大队主席宣布大队日开始,鼓号队就敲起了队鼓。随着队鼓有节奏的咚咚声,连仓的心也揪紧了。队鼓敲完就是各个中队报告。每个中队长都精神抖擞口齿清晰地报告完毕。该连仓了。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握拳夹臂,小跑着来到大队长面前,先敬队礼,然后报告:“报告大队长,本中队原有队员54人,哦,错了,原有队员21人,实到21人,报告完毕。”大队长回答:"接受你的报告。”连仓敬礼转身,跑回自己班。接着,大队长喊道:“全体立正!”然后转身向大队辅导员报告。大队辅导员接受报告后,就举起了右手,所有少先队员都举起了右手。大队辅导员领着宣誓:“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41”队员们回道:"时刻准备着!”那种庄严的气氛深深地印在了连仓心里,

    学校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党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成立了“红领巾工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星期都得上两节劳动课。这天该连仓他们班上劳动课了,教劳动的老师姓重,是个男老师。劳动课的内容是“弯名字”和砸瓶盖。男生有8字,女生砸瓶盖。“弯8字”就是把铁丝弯成8字形,把一些8字连起来就成了一个小铁链,可以做生火用的火筷子。砸瓶盖是把一个软木垫用工具砸进酒瓶子盖里。袁老师一边讲一边示范。先把铁丝的一头固定在虎钳上,然后神着另一头在一个铁棍上缠绕,就成了一个象弹簧一样的形状,然后用钳子隔两圈剪一段。最后把两个小圈用钳子掰开,一拧,就成了一个8字。有一个同学姓倪,平时学习一般,很淘,老不遵守课堂纪律.可没想到他做东西却心灵手巧,老师一教就会,而且很快就能熟练地操作了。而连仓正相反,手术笨,费半天劲也没窝出一个8字,一不小心还把手给扎破了。他哭了。在同学面前他还没哭过。不是因为扎了手,是自己在恨自己怎么这么笨。

                                            (四)

   连仓的同学中子家在河伯厂小学的东隔壁。他们家是山西人。他爸他妈都一口的山西话。据说,他们家祖上是晋商,经销茶叶的,曾经家道兴旺,置下了一份家业。到了他爸这辈,买卖渐衰。尤其公私合营以后,他爸就干脆不管买卖了,干在家里吃股金,全家全靠股金过活。开始,他们家比一般家都富裕,然而,随着孩子长大,所有开销都增加了,生活一天比一天拮据。他爸外号“老西儿”,有个嗜好,天天爱喝二两小酒.连仓经常看见他爸捏着酒壶去合作社打酒。街坊们一见他都招呼道:“又打酒去啊?”每次他都回答:“对,哈二两。”他虽然每天都要喝上二两,可每次打酒都不多打,就打二两。他怎么不闲麻烦改呢?咳,这就是北京人的诀窍,天天去打酒,给人们的印象深。可是现在,经济出现了危机,每天打

刻,透着他们家日子富裕。小酒的钱都快掏不起了。怎么办呢?

    俗话说,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河伯厂小学由于学生数量连年增加,原有的教室又不够用了。于是,校方很自然地打起了东隔壁的主意。副校长亲自到中子家和他爸爸商谈,没想到双方一拍即成。中子他们家的二层木制小楼,连同摆有假山石和大鱼缸的小院都租给了学校。中子他们家搬到前边的一个小四合院。这个四合院也是中子家的,以前是租给两家住的。现在把那两家给清出了,他们家住进去了。这个四合院其实也不错,房屋高大,青砖铺地,可比起原来的院子小多了。河伯厂小学扩充了这个院子,总面积扩大了四分之一。那个木制的小楼安排了四个教室。院子东西两侧的厢房成了两个办公室。

    连仓的妈妈慕容贞自打去了街道折页组干活,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以前,她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主妇。穿戴打扮干净利落。最爱穿的是蓝色竹布旗袍,透出她窈窕的身材。可参加了工作,就不能这么穿了,而是穿一身旧蓝布制服,胳膊上还套着套袖。折页子那活看着轻省,实际挺累。由于是计件工资,所以每个人都玩命地干,一天下来也得腰酸胳膊疼。就这么干,一个月也挣不了几个钱。但即便如此,慕容贞还是愿意干。干了不到一年,她就实现了自己的打算,用自己挣的工资买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当她把收音机搬回家通上电,收音机上那只绿色的猫眼就亮了,里边传出了优美的音乐。慕容贞乐得合不上嘴了。这可是她第一次用自己挣来的钱买的自己可心的东西啊。

   可是好景不长,街道折页组很快就解散了,原因是人家印刷厂不需要他们了。这下可急坏了这帮刚刚走出家门的家庭妇女

了。这可怎么办哪?居委会的人说:"大家别急,我们想办法给大家安排工作,都回家等信儿吧。

   慕容贞回到家心里七上八下的。她想起了许多事。自打她出嫁就成了“锅台转”。跟着丈夫风风雨雨二十年,就没离开过家务活。花钱都得张手跟丈夫要,买什么都不能自己做主。地特别想自己也能挣钱,也能和别人一样走出家门。就因为参加这个街道折页组她跟丈夫打了好几顿架,没想到好不容易争来的事说黄就黄了。街道说能帮助给找工作,会是真的吗?

   就在她成天魂不守舍的时候,街道通知她去北京食品厂去报到。她一听心里就一喜,感到美极了,都说因祸得福因祸得福,真的是这样啊。她马上摇身一变,立刻成了国营企业一名正式职工了。这绝对是她一生之中的转折点,里程碑。

                                              (五)

   这些日子连仓家几乎天天都有河北老家的人来。从他们的话里连仓知道了他们都是来北京找工作的。从他们的话里连仓还知道了现在农村都在成立人民公社。什么叫“人民公社”呀?连仓好奇地想问个明白。可是大人们的回答都特别简单,而且一人说一样,倒让连仓听糊涂了。只有一个姓李的叔叔给他讲得仔细,说:“人民公社就是把农村个人家的地都合在一起种。以前土改时,地主老财家的地和房子,骡马和大车都分给了农民,农村的生产都是一家一户的单干。可是,有的家劳力多,有的家劳力少,有的家有骡马大车和犁杖,有的家没有。所以各家都有各家的困难。所以有的人就两家或几家会起伙来干,这样可以互相帮衬,这就是互助组。后来,大家又觉得互助组也解决不了一些问题,于是就一个村或几个村合起来干,叫合作社,也叫初级社。后来又往前发展,叫高级社,是好多村子合起来的。后来,有的地方成立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就在全国推行开了。现在全国各地都陆续成立起来了。"

    李叔叔的详细讲解让连仓听入了神,连吃饭都忘了。

    今天是礼拜天,连仓还有一个任务呢。班里准备发展第二批少先队员,老师让所有班干部都去同学家进行帮助,让更多的同学能加入少先队。连仓是中队长,当然得带头完成任务了。师分给他五个帮助对象,所以他得利用礼拜天去这些同学家进行家访。说实在的连仓是个不爱串门的孩子,除去家跟前的几家以外,他没去过别人家,所以他心里有点发怵。可是他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硬着头皮敲开了常左同学家的门。常左的父亲很热情地把他让进了屋。一进屋,连仓立时感到了不适应。黑乎乎的一间小屋有一股腥鱼的味道。屋里没什么家具,连炕上的被窝都是旧得发黑。连仓去过的人家里,顺哥家生活最困难。可他家虽然屋子小,却也是窗明几净,透着利索。可是眼下常左家,简直让人没法呆,屋里的腥味能把人呛死。常左不在家。连仓就把来意和常左的爸爸说了,并希望家长配合学校教育,让常左早日加入少先队。

    出了常左家,连仓大喘了一口气。刚才在他家连仓一直憋住气,尽量少呼吸。能够想见,他们家的生活一定非常困难。这时连仓才想到,在他的同学中还有不少家的生活特别困难。相比之下,他是幸运的,是幸福的。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