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中秋”二字,按我国古历法解释是:农历八 去月在秋季中间,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 宋中,称“中秋”。定八月十五为节,就名为“中秋 集节”或“仲秋节”。 虽
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月色也最美丽。 唐人们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因而也称八月十五 的为“团圆节”。
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佳节,还在于月亮有种种美 位丽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神话,见于记载的,最早有《归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已佚)里所记的“昔 是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文 选·祭颜光禄文》注引)二语;稍后才有汉朝刘安所辑《淮南子·览冥篇》所记的“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姐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几句*;随后,张衡《灵宪》记叙说:嫦娥是羿的妻子,窃西王母不死药服后,准备奔月。临行前,向有黄(古巫师或史官之名)以筹而占(一种问卜的方式)。有黄占后说:“吉”。嫦娥遂轻身飞月,但变成了蟾蜍(癞蛤蟆)。在这里,窃药奔月的情节可能是为求长生而不择手段的统治阶级自私心理在神话上的反映,也说明了嫦娥和羿之间本来就有矛盾。至于《灵宪》里说嫦娥后来变为蟾蜍这种丑恶的动物,推想起来,大概有谴责的意思存于其中。
所幸的是对嫦娥这种谴责并没有长时期保存下去。大约在六朝以后,嫦娥的地位渐渐得到升高,宋谢庄写了一篇《月赋》,中有“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句,嫦娥登上了天帝的宫廷。这里虽是一般泛写,至少足见诗人对嫦娥没有恶感。到唐代以后,诗人和文人的笔下,更对嫦娥寄于深厚的同情。如李白《把酒问月》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姐娥(嫦娥)孤栖与谁邻?”杜甫《月》说:“斟酌姐娥寡,天寒耐九秋”等。嫦娥这种地位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月的印象。月是美的、可爱的,而居住在月里的嫦娥也应是美和可爱的。渐渐地,嫦娥在人们心目中,就有了温柔、美丽、聪明、善良、能歌善舞·····种种美的属
性,和天上的月一样,占有一个相当崇高的地位?
在近代,嫦娥奔月的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美化丰富和发展。人们传说: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定时,有一年,“十日并出,流金铄石”,天下间,到处“日光似火,四海如沸,山崩地裂,草木枯焦”,生民无处躲避。这时,后羿凭着他勇敢的精神和神妙的射技,仰天控弦,一口气射落九个太阳,仅留下一个,替人民解除了灾难,立下了盖世之功,深得万民爱戴,并拥他为王。然而,后羿做了皇帝后,却沉迷酒色,随意杀人,变成了暴君。黎民百姓,对后羿无不恨之入骨。后羿预感到自己好景不长,便到昆仑山王母娘娘那里求取了不死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死,贻害百姓,于是把后羿的不死药取得了手,服后顿觉轻如浮云,奔向月亮而去……
还有传说:后羿的徒弟逢蒙,十分妒忌后羿的箭术,总希望后羿死掉。有一天,逢蒙趁后羿外出打猎时,便去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坚贞的嫦娥当机立断,毅然地把不死药全部吞下,冲出了房外。结果,身子轻轻地飘浮起来,直往云中飞升、飞升……一心恋着丈夫的嫦娥,决定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去。从此,月亮里就出现了嫦娥这样一位聪明、善良的美女。
这些传说,都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赞美了嫦娥。“月里嫦娘”成了古时人们形容女性美的最高修辞。
在月亮中,据唐代段成式的《酉阻杂俎》说:
还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名叫吴刚的人,因学仙有过失,被贬到月里砍月桂,但这树随砍随合,永远也砍不倒,因而后世的人都能看到吴刚无休止地在月中砍桂。
晋人傅威又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陆
游说:“月兔捣霜供换骨”。此外,方干的中秋诗则云:“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这就是传说月中还有月兔和癞蛤蟆(蟾蜍)。所以,月亮又称“兔魄”,月宫又称“蟾宫”,月光又称“蟾光”;“蟾蜍”有时也作为月亮的代称。
在古代传说中,还说到唐明皇于八月中秋曾梦游月宫,见匾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此后人们就以为月中有月宫,名“广寒宫”。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更说广寒官“以水晶为阶,行人如在镜中”,十分引人入胜。
在我国,关于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是这样丰富、生动、美丽,因而我国古时就有赏月和祭月之风,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到中秋之夜,人们争上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祭月时,一般在月亮升起后进行,于露天设案。有的地方,所用的供物有月饼、瓜果、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等,还有执着捣药的、象人一样站着的玉兔。祭拜时,因月属阴,便由妇人先
拜,男人后拜;也有“男人不拜月”的规矩。祭月毕,一家还要吃“团圆酒”、“赏月饭”,这天回娘家探亲的妇人也必须回来“团圆”。
作为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月饼,祭供后由全家分食。由于月饼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一家能够团圆的愿望,所以有些地方也称它为“团圆饼”。
据传说,月饼在唐代就有出现,至宋代更盛。《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的《淞南乐府》也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
到了近代,月饼不仅成为四时生产的传统糕点,而且制作、风味也因地而异,品种花色各有千秋,不同对象可以按自己的爱好选择食用,如苏州的苏式月饼,广东的广式月饼,北京、宁波、潮汕、云南等地生产的京式、宁式、潮式、滇色月饼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除以产地划类外,同一地区所产的月饼又以其馅心成分、制作工艺、饼面花形的不同,而定出繁多的品种,如果仁、豆沙、莲蓉、火腿、蛋黄叉烧、嫦娥奔月月饼等等。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月饼的生产有如百花齐放。
当人们在中秋之夜赏月时,望着天空中一轮皓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正值秋分前后,太阳光差不多垂直地射到月亮上,因此月亮反射的光线较强;同时,地球上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吸收和反射光线的能力大大降低,空气的透明程度也较好,月光能顺利地射到地面。在那晴朗如洗的夜空,悬挂着一轮圆月,人们看上去就显得分外明亮了。
“一年明月今宵多”。目睹美妙的月色,历代诗人曾谱写过许多动人的篇章。在《诗经》里,
有一首《月出》的情诗,每一章头一句分别以“ 色出皎兮”、“月出蜡兮”、“月出照兮”,来描绘自己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女子的高兴心情;屈原在生《九歌》中也曾写道:“蹇将蟾兮寿官,与日月兮和齐光”。可见,在古人的笔下,月亮一直就是作为相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而出现的。但是,同是面对一轮明月,抒发的情怀会因人、因地、因时而不同,即是由人的心境决定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充满了深切怀念的情绪;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则是一幅养尊处优、悠闲恬淡的境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真切地点出了游子的情思;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具有哲理的趣味;岳飞的“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则描绘了一个爱国将领戎马倥 偬的雄姿。
那末,在浩如烟海的咏月诗词中,最为人称道的又该属谁呢?
首先应推汉末军事家兼诗人曹操。他写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着高空的明月,发出了何时可掇的忧叹。看来,雄心勃勃的曹操,恐怕是自古以来想摘取月亮的第一人吧?
晚生五百年的李白,在他那支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神奇笔下,有关月亮的诗十分引人入胜。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使人过目难忘,击节三叹;李白似乎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时,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还“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要超过曹操,去攀登明月了,有时,他又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居与谁邻?”邀请不来,攀登不上,只好望月兴叹了。
宋代的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的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科学的眼光想到了月亮上的低温和寂寞,并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而豁达大度地以“千里共婵娟(月亮)”来结束整首绮丽的词章,体现了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主义精神。
接下来的是明朝,有一个叫杨慎的诗人,作了一首《驻马听》,副题是“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全诗浅显易懂,但读起来却别开生面。诗云:“明月中天,照见长江万里船。月光如水,江水无波,色与天连。垂杨两岸净无烟,沙禽几声惊相唤。丝缆停牵,乘风直上银河畔。”诗人和朋友相坐在万里长江的一叶舟中,皓月清波,水天一色,垂杨夹岸,沙禽几声,溯江放舟,风帆竞发直驶银河,离月亮很近。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月亮是值得赞美的人民喜爱,月亮憧憬着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