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风俗

庆阳风俗


庆阳民间美术主要有剪纸、刺绣、雕塑、纸扎等,既保持着古朴的文化传统,又在发展中不断翻新技艺,并赋予新的内涵。庆阳刺绣俗称"扎花",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农家妇女的必修针工,遍及全市。其种类繁多,过去多为枕顶、肚兜、绣鞋等生活日用品。

香包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这种刺绣品叫做香包,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作为庆阳地区端午节古老的民俗物品,寄托了地方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庆阳香包文化

庆阳香包,针尖舞动的灿烂民俗

作为民间传统饰物,庆阳香包也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被赋予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庆阳市民俗

庆阳市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风格鲜明,自成体系。在历史变迁过程中,

保存完好并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庆阳民俗文化资源艺术形式主要有香包、刺绣、民间剪纸、皮影、雕塑、石刻、草编、纸扎等工艺美术系列和陇东秧歌、道情(陇剧)、传统社火、地坑窑洞、婚丧习俗等,其黄土风情在全国独树一帜。


庆阳民歌享誉“黄土歌魂”。唱遍全国的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

《军民大生产》等红色歌曲,是当地孙万福、汪庭有等农民歌手的佳作。


耍社火

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题材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大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在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信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而且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演社火艺人在化妆时,会根据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从而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舞,腊花等。


燎疳节

燎疳俗称:“燎干”,“跳火坑”,是甘肃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每年正月二十三的晚上,全家老小都要逐个跳过火堆,祈求来年无病无灾。

“燎疳”是甘肃春节的一个结尾,也是社火的闭幕时间。自此春节也已经结束,人们也回归于正常的生活状态。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