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称“孟兰盆节”,俗称“鬼节”。
民间在七月十四日过节。据说是在宋末快要过节之时,元兵入侵,大家便提前一天祭祖,以避兵扰,从此便习惯在七月十四日过节了。
在古代,中元节习俗要祭祖。祭祖这风俗也很早就有,如黄帝死了,他的臣子,即将他的衣冠、手杖拿到庙堂里来祭祀。从此以后,各代帝王都相继模仿。后来民间为了纪念祖先,也盛行祭祖。不过那时祭祖时间多在春季。后来为什么又改在中元节,而且还要打醺、放河灯、祭鬼神呢?这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到六朝已很盛行,佛教主为了宣扬轮回学说,便捏造了一个目莲救母的故事;有一个叫目莲 的人,很孝顺母亲,可是他母亲为人却很刻毒,死后便被罚入地狱受苦。有一次,目莲见母亲与饿鬼争食,他就用么盛饭送给母亲吃,谁知饭还未到母亲口里,即变为 此其火炭。目莲很奇怪,将此事向佛诉说,佛道:你母罪重,赖你一人之力,无法解脱,须赖众僧法力才行。 大病到了七月十五那天,佛便又对弟子们说:谁要替已 “报死或在世的父母解除厄难,可用盆盛百味五果供十方大德佛,用钵盛水饭泼给众饿鬼。这就是为什么 地中元节又叫“盂兰盆节”和俗称“鬼节”的原因。 火“孟兰盆”是天竺语,译义是“解民倒悬”之意。 漩中元节因俗称“鬼节”,所以每逢临近或到了 几这天,有些人总爱谈“鬼”。世上果真有“鬼”吗? 止翻开史册,我国古代有识之士对有“鬼”之说曾多有批驳。战国末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在《解蔽篇》中对一个相信鬼怪的人曾予以讽喻和嘲笑;东汉的学者王充,曾写过评论鬼、否定鬼的文章;晋朝的阮瞻和阮修,南北朝的范缜,也旗帜鲜明地主张无鬼论·……古人们不信鬼的真知灼见,闪耀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
事实上,从古到今。也的确是谁也没有真正见过“鬼”。然而为什么“鬼”字依然缠在一些人的脑子里呢?分析起来,闹“鬼”的原因,无非如下几种:
有的人对自己的精神活动和机体活动的关系茫然无知,有时梦中看到已死去的人和自己打交道,而醒来时却一无所见,就认为梦中的幻影是“鬼”此其一。
有的人对人体生理缺乏科学的认识,有时得了大病,很久不愈,便认为是有“鬼”在自己身上搞“报应”,此其二。
有的人对自然现象毫不理解,如在黑夜经过墓地时,发现火花闪烁,心中害怕,便认为是“鬼火”,其实这是磷火之误;又如有人在游泳中遇到漩涡溺水而死,就说是“鬼拉脚”;甚至接连碰上几件倒霉的事,都认为是其中有“鬼”在作祟……此其三。
其实,上述种种现象,不管是怎样光怪陆离、捉摸不定的“鬼”,都是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留下的后遗症,是人们头脑中封建迷信因素的反映,是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知识而在自然面前无知、依赖和侥幸心理的表现。这种迷信意识与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不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