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泼水节

傣族的泼水节

编辑张伟光

        “泼水节”,是傣族的年节。按照傣历,它的时间在清明节后的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泼水节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 很 久以前,有一个凶恶残暴的魔王,见到景洪(今西双版傣族自治州首府) 土地肥沃,便强行占夺,干尽坏事,人人都受着他的祸害。他法术高强、本领奇,很多勇士想除掉他,但反而死在他的手里。魔王抢来了六个漂亮的年轻姑娘做他的妻子。

        一天,他又抢来了第七个女子。这个姑娘不但长得外漂亮,而且特别聪明。她心里十分痛恨魔王,表面上却不露声色。一天夜里,她趁魔王高兴,向魔王劝酒,恭维说“大王,你本领 这 么 高,什么也伤害不了你,永远活着,多好啊。”魔王听了姑娘的甜言蜜语,高兴得忘乎所以,无意中泄露了天机,对姑娘说:“可是,我也 有 短 处啊,只要用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我就完蛋啦,”一会儿,魔王喝得酩酊大醉,鼾声大作。这个姑娘趁此从魔王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将魔王的脑袋勒落在地。这魔王原来是个火魔,脑袋滚到哪里,哪里便烈焰腾腾。这七个姑娘和百姓一齐 泼 水 灭火,最后终于将火熄灭,并把魔王的脑袋丢进了澜沧江。这以后,傣族人民为了庆祝灭除害,每年都举行泼水节。

        泼水节的第一天叫“桑刊日”,是送旧,过去有堆沙、浴佛等活动,表示祈求丰收;最末一天是迎接“日子之王”的来临,即新年元旦;中间一天是介于两年之间的空日。在节日开始的时候,人们都穿上漂亮的盛装。居住在西双版纳及德宏等地的各族民众都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

        通常,第一天不泼水,而是到江边观看龙舟的比赛。江上停着长长的龙船,龙船的两头尖尖地翘起,船上画着华美的彩纹,首尾装着龙头龙尾的木雕装饰。参加划龙舟的小伙子们,个个头上缠着一块红锦,十分英武。赛船时以寨子为单位,胜利者荣获优胜大旗和奖品,人们还为他们端来一碗碗米酒,撒去一把把糖果,他们趁着胜利的喜悦,伴着锣和象脚鼓,狂欢地跳起了传统的“依拉贺”舞蹈。

        第二天是最隆重的日子一泼水日。上午十点左右,男女老少拎着桶,端着盆来到街上,这时边已备有大量的清水,有的还漂着片片花瓣、蝶花甚至加上几滴香水。无论男女老少、无 论 亲疏宝友、无论哪个民族,五湖四海,都可互相泼水,互相祝福,以免除疾病,消灾去害,祈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泼水有文泼和武泼之分,文泼是对长者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用盆用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泼者被看为向对方祝福、致意;被泼者被认为是给人看得起的人,很体面,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因而也越是高兴。

        入夜,村村寨察举行盛大的游艺晚会。傣族人民敲起象脚鼓,跳起孔雀舞,把孔雀当作吉样的象征,以跳孔雀舞表示美好的愿望。晚会上,人们还唱起憧憬幸福和倾诉爱情的民歌,并兴致勃勃地看焰火、猜灯谜和参加各种有趣的游艺活动,一直狂欢到午夜。

        泼水节的第三天,处处仍是人山人。其中最精采的活动是放“高升”“丢包”。所谓放“高升”,就是在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缚上一圈竹筒,竹筒里塞满火药,一经点燃便带着“哧、哧、哧”的声音飞上高空。按照习俗,在进入高潮时,要在一个最大的“高升”里放五样东西,谁拾到这些东西,谁就走运。在专门放“高升”的竹架上,一声炸响、一道流光,就带来一片欢呼,引得很多小孩飞一般的奔跑,去拾那些吉样的物品。“丢包”的时候,人们一群群的分成两排,一边是小伙子们,一边是姑娘们。一只用彩色花布缝成的、后面有两条飘带的美丽荷包在空中飞来飞去,每丢一次都夹着一片欢笑、一段衷情。丢包历来是男女求爱的一种表示,女的喜欢谁就把包抛给谁,荷包带着对爱情忠诚的心向意中人手中飞去。

        在“赶摆”( 即赶圩)的地方,也是人流如潮十分热闹,人们在坪集上买足了满意的物品后,在日落之时,便各自分散回家。这时,小伙子推着自行车在街头慢慢走着,如果他停下来同姑娘拉话,而姑娘又同他搭腔,那就表明这个姑娘认定了自己可能的对象。天黑之后,小伙子手拿电筒,再来寻找这个姑娘。如果这个姑娘还在原处、同时又愿意,那么这小伙子便让她搭上自行车,送她回家,并同姑娘的父母见面。最后,姑娘送男方出来,男方一般都充满美好的希望,高高兴兴地离去。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