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

腊八节

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

在我国远古时期,“腊”本是一种祭礼。

人们常在新旧交接时,用猎获的禽兽来举行大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当时,“猎”、“腊”是同字,“腊”字原是“合”的意思,并有“接”的含意。古人常把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合在一起,称为“腊祭”,所以就把冬末的十二月叫做“腊月”。

《礼记•月令》篇载有:“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这就是说,奴隶主们在每年的十二月,大宰牲口、大量蒸酒,举办“腊”这种仪式,求天地祖宗保佑,以取得来年的丰收。南北朝时,流传有“腊鼓鸣,春草生”的民谚,反映了农民敲打腊鼓,跳起舞蹈,兴奋地迎接新春的欢乐情景。

腊月初八,古称“腊日”。从先秦起,都是当作“年节”来过的,但当时并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直到南北朝时,才固定到这一天,用以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与吉祥。

“腊八”这天,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川大山,寻长老、访异入、苦修行、寻求人生的究竟。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也就是现在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时,由于地处荒僻,人烟稀少,加上醋热难熬,又累又饿,他终于倒下了。这时,一位牧女放牧来到这里,急忙把自己所带的午餐拿出来,并取来甘甜的泉水,用火加热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迎牟尼。牧女的午餐,是几天来家里吃剩下的各种粘米和糯米粥混合的杂烩饭,里面还有牧女从山上采来的各种野果,这对于多时不见水米的释迦牟尼来说,真是美味甘露。食毕,他刹时元气恢复,精神振奋,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从此以后,每至“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都取清新谷果,涤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熬成熟粥,用以供奉佛祖,并举行群僧集会,诵经演法,喝“腊八粥”,以示纪念。

追溯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它最早开始于宋代。据《天中记》载: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每逢腊八这一天,不仅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腊八粥,而且民间也争相效法,广沩流传。特别到消潮时候,喝腊八粥更为盛行。在官廷里。皇帝、是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官女賜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放米、果,以供僧侣餐用。寺院僧侣要举行诵经法会,纪念释迦牟尼。在民间,人们也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并阖家聚食,馈送亲邻,而且争奇竟巧,色彩缤纷。

在我国某些地区,还流传着另一个关于“腊八粥”的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经常挨饿。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了一个老鼠洞,心想抓个老鼠充饥,便伸手掏了下去,挖到深处,发现里面竞是一个小“粮仓”,有大米,芋艿、玉米、豆子等东西。于是,他把这些粮食煮成一锅粥,喝得十分香甜。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每天山珍海味,吃得厌极了。在腊月初八这天,他忽然想起旧事,于是传命御厨以各色五谷杂粮 煮粥进食,吃后大悦,因此将粥赐名为“腊八粥”。

腊八粥的传统制法是:先将大麦米、白云豆、赤小豆、绿豆等拣好洗净,煮成半熟,然后加进稻米、小米 黄米,先用旺火,再用姣火熬,使粥浆稠适中,吃时加糖,并拌和预先煮熟的红枣,栗子等。更讲究的,粥里还有莲子,薏米、菱角米、白果、桂圆等,做到了集豆谷果品之大成,别具风味。“腊八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人们颇为喜食。

腊八之时,有的地方还有吃赤豆粥的习俗。据明代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赤豆条记载:传说中那位头触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个不肖之子,“死为疫鬼,故于是日作小豆粥”来拔除瘟神疫鬼。古人吃赤豆粥时,还爱举行“打鬼”仪式,先用赤豆打“鬼”,认为只要把“鬼” 打跑,一年内就能平安。当然,“驱鬼”和“打鬼”都是迷信。但去掉迷信色彩,吃赤豆粥确有好处。赤豆有清毒消炎功能,民间有人常用赤豆粉调酒来涂敷痈疽肿,据说很有效。赤豆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磷、钙、铁和蛋白质等,多吃可防治脚气病,并对产妇有催乳、通乳的作用。

各地还有许多特殊风味的粥,如杭州西湖的藕粥、北方的小米粥、南方的淮山薏米粥等,都是很有营养价值的。朱代大诗人陆游写有一首《食粥》诗,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诗中把吃粥作为益寿延年之法,实经验之谈。一般来说,吃粥容易消化,有和胃、补牌、清肺。通便的功效,很有好处。若进一步将某些谷物与其它药 物共 烹调,适应病症则更为广泛。

粥要煮得好,开锅后慢火细熬,并时常搅和。

煮粥放碱,对养分破坏最大,应当戒之。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