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国粹 孔庙进士名人故事
国学 国粹 孔庙进士名人故事
进士题名碑与中国科举制度
同样是红墙碧瓦的宫殿建筑,但当你置身在北京国学孔庙里,就不免于辉宏庄肃的感受之外,又隐约领略到一丝悠远的书卷气息。进入先师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苍松翠柏之中,耸立着数排高大的石碑。往昔岁月的风雨虽已使它们遍体斑驳,可碑额那盘龙护持的威仪,却依然昭示着当年无上的风流。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天下独一无二,中国古代标名“金榜”的知识分子垂名的所在,也是北京最
大的碑林之一。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始于隋而终于清末。
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诏定十科举仕人,其中的“文才秀美科”经过历代不断的发展完善,就成了后来的进士科。科举制度的建立,缓和了当时军功贵族与下层知识分子之
间日趋尖锐的矛盾,为封建帝王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足以安邦治国的可贵人才,代表着时代的进步。
然而,考取进士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唐语林》有诗曾说:30年里进士只录取了1000千人,故有“五十少进士” 第之说。但一旦考取即可加官进爵,比如唐朝宰相就多进士出
身。这样一来,进士科就尤为人文重视,至宋神宗后,索性罢诸科,惟以进士取仕。以后历代沿袭为例,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和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到明、清时期,考试文用八股,并以明永乐年间颁布的《四书五经大全》为惟一的教本,使得科举考试逐渐走上呆板、僵化的末路。清代康熙年间,科举取仕制度流入欧洲,今天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中国科考制度影响。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是最低级的考试,考前须经过两次预备性的考试,县试、府试,这几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考”,应试者称为“童生”,又叫“儒童”、“文童”,考中者即称“生员”,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秀才”。秀才也算是“功名”,但还需在州、府、县官学中继续深造。今天北京城里的府学胡同,就是因当年曾为顺天府学所在地而得名。
乡试是第二级考试,每三年一考,是年习惯上也就称为“大比之年”。乡试放榜时,恰逢桂花盛开,故此“龙虎榜”又雅称“桂榜”。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倜傥的江南才子唐伯虎,正是因为考中乡试第一名而被尊称为唐解元的。相传后来,唐解元在会试前夕“贿买考题”,这一舞弊丑闻传入宫禁,龙颜震怒之下,唐解元惨遭除名,这件事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第三级考试分二次进行,先会试后殿试。会试地点在北京的贡院。清代,会试举子均由“公车”保送进京,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就是从“公车”们上书光绪皇帝而拉开序幕的。会试放榜时,正值杏花飘香弄白的孟夏之际,故中选的“贡士”们便得以荣登“杏榜”。殿试始于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例由皇帝亲自策问有关安邦治国的经略大事,钦点有名者,就是进士了。
进士宋时有五等,元顺帝时改为三甲,并成永制。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仅限三名,头名状元,二曰榜眼,三为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名额不限,多时可达三百余名。
殿试发榜以内府专用的黄纸誊抄,表里两层,故称“金榜”。金榜有大、小之分,小金榜呈皇帝御览后即存档大内;大金榜请用御宝之后,立刻由礼部尚书捧出太和中门,张挂在东长安门外的宫墙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金榜题名”。中国古人归结人生际遇之喜,以为莫过于“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煞尾在金榜题名,更见其分量的沉重。金榜题名被视为功成名就,是读书人一生中最大的喜事。一旦及第,就意味着跳入龙门,取得加官进爵的资格。
进士题名碑的内容就是金榜题名的内容。进士题名立碑京师孔庙,最早见于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但渊源却可追溯到唐代韦肇及第后的雁塔题名。有谁能够料到,韦肇春风得意在长安城南大雁塔上的一笔留名,竟被后人争相效法,演成风气。北京孔庙现存的进士题名碑有元碑3座,明碑77座,清碑118座,三代共计198座,记载了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
在这一座座洁白如玉的石碑上,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于谦、刘塘、杨继盛、林则徐、康有为、李鸿章、沈钧儒等等。现在,每年都有许多的海内外人士来到北京孔庙,在进士题名碑上,寻觅他们祖先的名字。
如今,科举制度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这一座座耸立的石碑,却是一千多年历史与文明的沉积和凝固,警醒着现实,也昭示着未来。